荒唐的罪名,真实的历史
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罪加岳飞,明英宗、徐有贞以“意欲罪”处死于谦,这是大多数人知道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可与“莫须有”、“意欲罪”齐名的罪名,或许知道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这就是“腹诽罪”。
所谓“腹诽罪”,简言之就是在心里(顶多是暗暗地)妄议朝政。
关于“腹诽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权威史书均有记载,虽听来荒唐之极,但可以判定确为史实。
《史记•平准书》记载:“(颜)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张)汤奏异当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以此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
这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颜异曾与客人闲谈,客人说到某法令初颁下时有些弊病,颜异没有回应,客人以为他与自己见解不同,反唇讥刺了几句。张汤知道此事后上奏天子说,颜异身为九卿,见法令有不妥处,不向朝廷进言,只在心中妄议诽谤,其罪当死。从此之后,就有了“腹诽”的罪名,而公卿大夫多以谄媚逢迎、阿谀奉承取悦于人了。”
司马迁认为,“腹诽罪”肇始于汉武帝时张汤处死大司农颜异所定之罪,而据《资治通鉴》考证,比颜异之死早十余年就已经有了这个罪名。宰相武安侯田蚡图谋构陷耿介正直的魏其侯窦婴,于是罗织罪名,说魏其侯与灌夫经常召集豪杰之士妄议朝政,“腹诽而心谤”。“腹诽罪”也就成了魏其侯致死的重要罪名。《汉书·窦婴传》写田蚡迫害窦婴用的就是“腹诽而心谤”的说法。其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同样有“腹非而心谤”的记载,可能司马迁以为魏其侯冤死的时间在颜异被诛之后吧。
总之,不管是源于张汤还是田蚡,“腹诽罪”滥觞于汉武帝时代则是确切无疑的。大约从那时起,不要说公开妄议朝政,就是心里发发牢骚,或者暗地里嘀咕几句,在多数朝代都是要治罪的。
“腹诽罪”带来的后果就是司马迁说的“以此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也就是说,“腹诽罪”是导致官场谀辞满天、“屁颂”盈耳且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腹诽罪”与时俱进之后,又出现了“影射罪”,今天就不说了,以后方便的时候再说吧。
201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