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携手另立山头
多维新闻
乌法峰会风头正劲,让金砖五国机制再一次被推上世人关注的潮头浪尖,其中有外媒撰文称G7已然过时,中俄主导的金砖五国大有执全球发展牛耳之势。一个素以富国俱乐部形象指点世界风云,一个以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发展体亮相全球,也难怪外界提出命题:G7是否被金砖“拍倒”?
后起之秀 金砖“闪亮”
从性质定义来看,七国集团(Group of Seven,简称“G7”)始创于1973年,除去年被冻结会籍的俄罗斯外,现今指的是世界七大工业领袖国联盟,即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金砖国家(BRICS,也常称金砖五国),首次提出于美国高盛公司的报告,此概念经2009年首次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后被广泛用来定义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所组成的新兴的工业国家市场。
从人口影响力看,金砖五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以上,而G7只占10%。世界人口前十名的国家,金砖五国占了四个,而G7只有一个。
从未来发展潜力预测来看,在IMF的预测报告中谈到,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到2020年GDP增量应为17.2万亿美元,G7集团GDP增量应为8.7万亿美元。即使存在IMF的保守计算,金砖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也都将大于G7集团。仅以中印两国来看,其经济增长速度已是美国的两到三倍,是欧洲和日本的四到五倍。
可以看出,无论从创建过程、全球影响力还是发展前景对比,金砖国家作为后期之秀丝毫不逊于七国集团。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另立山头 谈易行难
然而,G7惨淡经营四十余年,历经危机、见惯离合,其议题广泛涉及保持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地区局势、核安全、武器贸易、反恐等内容,囊括了当今世界的所有问题,俨然习惯了世界领跑者的姿态。而金砖国家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产物,经由一个概念被国际社会初步接受,自身机制建设也多有松散之嫌。例如在国际层面,金砖国家对全球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但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主张不尽相同。在安理会改革、气候变化、防扩散等问题上,由于各自政策立场不同,金砖国家也存在诸多分歧。在政治领域,金砖国家在政治制度、社会发展方式、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显著。在经济领域,同为新兴大国,金砖国家对资源的追逐和控制、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和竞争、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期望和努力、对国际政治经济权力的维护和争取,也会出现利益冲突,在市场和投资等方面,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措施更是时有出现。
另从经济实力对比来看,金砖五国GDP总量与七国集团尚有一定差距。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公布的数据计算,2013年,西方七国的GDP总和约为345,073万亿美元;金砖五国的GDP总量为157,636万亿美元。在多以现实经济实力划定话语权的全球竞争中,相比七国集团裹挟联合国、欧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裁决国际政经大事,金砖国家尚还面临着如何将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转换为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最初拷问。
看好金砖国家的发展潜力并不能代替当今的超越,无论是在机制建设还是经济体量上,追赶和超越G7道路阻且长。
抱团取暖 心平气和看发展
“金砖五国”在发展阶段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的共性决定了它们在面对现存国际贸易和经济格局时具有一定的共同战略利益。虽然现在“金砖五国”还称不上是与G7完全对应的发展中国家组织,但它在G20、IMF和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中表达共同的诉求,比之于单独呼吁,抱团取暖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规则的制定也是不言而喻的。
反观今年在德国召开的G7峰会,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峰会提出的问题虽多,解决的办法少,凸显了七国在应对国际以及自身问题时成果的虚多实少,七国集团影响江河日下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未来若不与新兴国家合作,将难以主导国际事务。
现在看来,与其讨论金砖是否能取代G7,不如开展更加务实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利共赢取代零和博弈已成共识,通过合作利益的扩大,弱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分歧,探索出更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方式。
美媒:中国崛起面临三大挑战
多维新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上升,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充分体现。中国也表现出崛起为世界大国的积极意愿。有美国媒体称,中国崛起面临大三挑战。
美国《明星论坛报》网站7月4日发表了题为《中国的成功符合美国利益》的文章。文章称,在中美两国,公众关注的大问题反映出我们相互间的忧虑,近年来的焦点问题是“中国崛起”。从20世纪90年代起,双方之间就有疑问,中国想知道“如何在不招惹美国的情况下驾驭崛起”,美国人则想问“中国的崛起将对我们在全世界的角色和繁荣意味着什么”。
文章称,美中之间曾打过两场战争(朝鲜和越南),而且美国目前仍在维持将中国完全包围的军事基地和海空巡逻行动。在中国,许多政治分析人士对此很苦恼,但中国无法改变美国既是全球大国,又对亚洲有重要影响力的现实。中国很大但周边环境复杂。除俄印两个大陆性竞争对手外,中国还几乎与所有邻国存在边界问题。此外,我们需要将规模谨记于心,中国的庞大体量是地球人都对其关注的原因之一。
奥巴马对中国崛起战略忧虑
文章认为,近年来,一些中国人也在沾沾自喜地对美日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指手画脚,网上充斥着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言论。但中国领导人正在担心3个问题:时间、资源和治理。
从时间上看,中国正与人口变化、创造就业岗位和环境灾难赛跑。如今,中国人的中位年龄约为35岁,相比之下美国人为36岁。但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时中美两国的该数字将分别变为45岁和41岁,中国男性还严重偏多。而且,中国每年有2,500万求职者进入就业市场。为弥补农业和国企的就业岗位减少,中国需要在未来10年内创造3亿个就业岗位。
中国的资源问题经常见诸全球媒体。为继续保持“世界工厂”地位,中国需要足够多且能负担得起的能源和原材料,但中国正面临自1949年以来已丧失1/5耕地的现实。
就国家治理而言,中国仍受困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且有法不依等问题。除台湾和香港等地区事务外,中国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文章认为,中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援助国的独特地位意味着,其正以双重身份与世界其他地区交织在一起。但中国必然将崛起为更强大的地区和全球大国。美国需要了解中国政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个国家为实现“和平崛起”所能扮演的伙伴角色。美国不妨先从承认中国发展的真正成就及其持续成功对美国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