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我国,改革推不动、文革摁不住的局面应该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找准改革推不动、文革摁不住问题的原因,应该说是把握社会发展动态、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也可以说这是当前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一项首要任务。
一、打破旧框框,依据新现实,重新审视文革和改革的是非曲直。对文革,中央早有定论;对改革,中央也有定性,按理说文革不应该肯定,改革不应该否定,我们应当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决议和决定。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党还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原则呢!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但历史证明,我们党也犯过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有人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我认为这句话有点绝对,有点机械主义,好像是说我们党永远是正确的,党员要永远服从,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我们还要党内监督干什么,还要党派监督干什么,还要人民群众监督干什么,那不是多此一举?我认为我们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不犯错误,而在于他敢于承认错误和勇于改正错误。所以,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就不能做党的驯服工具,而应该知无不言,勇于批评,这不仅不是反党,而应该是爱党,而应该是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具体表现。各级党组织、各类宣传媒体也应该这样看问题,这不但是学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是中央领导说过的话、作出的决定,不管对错都应该绝对服从,对于这种“凡是派”,我认为他们不是思维上的懒惰,就是智力上的愚钝,不是理论上的霸道,就是政治上的反动。我们现在之所以对党的有些决定提出质疑,也完全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比如说,如果改革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那人民群众一定会支持,如果通过改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环境优美了,政府官员廉洁勤政了,社会公平和谐了,一句话,社会问题(诸如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等问题)减少了、解决了,那不用说,人民群众肯定会拥护改革、参与改革,那改革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推不动的被动局面,就不会出现国家总理壮士断腕也无力推动改革的惨状。另外,如果文革像《历史决议》说的那样,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像《历史决议》说的那样,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像《历史决议》说的那样,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等等,如果真要是那样的话,文革的再次发生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摁不住,这不能不让人们质疑过去对文革和改革的定性,不能不让人们再次本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原则,再次从社会现实中寻原因,再次从社会的基本矛盾里找答案。
二、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我们要问到底有没有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呢?如果没有,那我们的中央领导同志为什么说文革还有再次发生的可能?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应该搞清楚吗?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最近看了一篇原中央文革领导小组组长的文章很受启发,他对文革的发生是这样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要求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为这个基础服务。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就要求这个上层建筑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新的经济基础,必然要求新的上层建筑为这个新的经济基础服务。如果是新的经济基础,还是旧的上层建筑,旧的上层建筑必然反转过来影响新的基础。如果上层建筑是资本主义的、是旧的,必然使新的基础不巩固,那么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巩固。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把旧的上层建筑去掉,我们新的经济基础就不能巩固,就会出现修正主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到底,使新的上层建筑为新的经济基础服务。这样就会防止修正主义篡夺领导权,防止修正主义复辟,保证社会主义不变颜色。如果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就不会成功,就不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这个功劳应归功于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中国方面来讲,取得政权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大概进行了三种范畴为主的阶级斗争。第一次是在取得政权以后,主要的是以经济范畴为主开展了阶级斗争,这就是没收了官僚资产阶级的工厂、银行等等,这个大概在1956年以后就基本解决了。第二次是1957年整风反右,这场斗争主要围绕无产阶级专政,是以政治范畴为主的阶级斗争。第三次就是我们这一次,进行思想文化革命。以文化思想这个范畴为主,联系到经济范畴,也联系到政治范畴。实际上,我们现在这个革命叫做文化大革命,我们看来,这的确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内国际阶级斗争中发展的必然结果。我认为这个文革领导小组组长说的没有错,如果没有“一化三改”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样,如果没有文革,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健全的上层建筑,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能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如此说来,如果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要搞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搞文化大革命,中国就不能称其为是社会主义,所以,这次文化大革命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此说来,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文化大革命的再次发生也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的。
有目共瞩,十年文革我国社会主义到处都向纵深迈进,上层建筑和社会基础中体现公有制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不断新陈代谢。破四旧立四新,革新千百年遗留的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打破旧的官僚政权结构,建立老、中、青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实现一元化领导;破除旧文化体系,批林批孔,批儒评法;改革文艺、戏剧,曲艺,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改革医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改革教育,工农兵上大学,知青上山下乡;军队改革,取消军衔;改造社会,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用全新的社会体系替代旧的社会体系,其过程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令世人刮目相看。
三、同文革一样,改革开放的深入,到底有没有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呢?这是回答改革能否继续进行下去的根本答案。现在我们必须认真地反思一下,改革开放的结果,到底是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了、无产阶级壮大了,还是少数人受益了、一小撮资产阶级壮大了?这是回答改革应该不应该向前推动、改革能不能推得动的最好答案。三十八年的改革,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旗号下,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在分配领域建立了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其实质是按资分配的劳酬制度;建立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客观地讲,改革,改掉的是马列毛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改掉的是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改掉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改掉的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改掉的是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改掉的是劳动、奉献、团结、互助、勇敢、坚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三十多年的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是什么结果?是约2亿的民工,6000万灾民,75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1.4亿退休职工,6000万残疾人;是约2亿的失业大军,国企亏损严重,银行系统坏账高达40%,90%财富掌握在10%的人的手中。按照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政治报告所总结归纳的、逐年增加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不难看出以这些困难和问题,业已成为阻碍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的拦路虎。
有人说,我国改革之所以推不动,原因就在于我们所进行的改革是属于违法式改革,对此,我表示赞成。旁的不说,就说小岗村私下分田单干,按照当时的法律那绝对是违法行为,但这种行为却得到了中央某些领导人的支持。再说在改革中大大小小的赵拆光、钱分完、孙下岗、李红利,哪个不是违法乱纪,哪个不是只做不说呢?众所周知,我国的违法式改革分为自上而下的违法式改革和自下而上的违法式改革。自上而下的违法式改革,就是在未修改现行法律的情况下,由上级政府或部门允许下级或某一区域进行改革试点,特许改革试点区域可以冲破现有政策法律的框架,进行改革探索创新。例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城乡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等就是自上而下的违法式改革模式。自下而上的违法式改革,就是由基层群众或地方自发进行的违背现行法律制度框架的实践活动。自下而上的违法式改革有三种前景:一是得到积极肯定,将违法式改革成果合法化,其典型案例有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等。二是被坚决否定,将违法式改革视为违法行为,严格依法处理,这方面的例子相当多。三是进退两难,既不能将违法式改革合法化,又不能严格执法予以处理。违法式改革还造成了中国式的选择性执法,既对有的违法实践树立为改革典型,对有的违法实践进行严厉打击,对有的违法实践则听之任之。可以看出,现有的法律已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特别是《宪法》,更是成为走资派私有化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些人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高呼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加以解决,高叫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他们要修改宪法和党章,以冲破现有法律制度的束缚而疯狂地推行私有化,然而他们的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遭到人民群众的抵制,他们又祭起依法治国的大旗,对人民群众的抵制行动进行疯狂打压。人民群众的抵制使得改革推不动,走资派的打压又酝酿了文革的再次发生,对此有人在“两会”上有个著名的讲话:“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你看他这句话说得多么准确呀!现在要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目的是什么?不难看出,就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这其中包括法律制度,根本目的就是使违法的经济改革合法化,使违法的经济基础得到上层建筑的保护,使资本家们的违法所得合法化。您看,这与文革的目的多么的相像呀,只可惜方向相反。
四、文革和改革(政治体制)是两种不同的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政治大革命,这两种不同政治上层建筑的斗争,是当前中国所有政治斗争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和最根本的渊源。毛主席说过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带领人民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也说过自己一生分为两部分,前半生是“跟着走”,就是跟着毛主席搞革命,后半生是搞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两位老人前半生一同干革命,干的是同一件事,所以没有矛盾,而两人后半生干的就不是同一件事了,毛主席后半生发动文革打倒了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邓小平后半生掀起改革否定了文革,毛主席批判邓小平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指责毛主席封闭僵化,当今的大领导一再说两个三十年都不能否定,但也没有人把他的话当回事儿,今年是文革结束四十年、也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现在到了该说道说道的时候了,那谁说了算?我看还是毛主席说了算,还是人民群众说了算: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个阶级,长期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个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双方采取外部对抗的形势,发展为革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只能)用社会主义革命去解决!
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在建国初期的“一化三改”干的是什么?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干的是什么?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搞经济体制改革是干什么?就是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后来要搞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干什么?就是要建立特色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如果说毛主席领导的“一化三改”,铲除的是资本主义的苗的话,那么,其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是要拔资本主义的根。同样,如果说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铲除的是的社会主义的苗的话,那么,其欲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拔除社会主义的根。试问,这样的改革能推动吗?同样,二次文革能摁得住吗?这些人也不想一想,这里有经历过文革而又被改革边缘化的群众有成千上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