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美關系發展前景 ︰
新時期 新格局 新路子
美国中文网 2015年09月24日 01:01:00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訪美之旅的展開,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關系發展前景為更多世人所矚目。為此,求是網特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美關系史研究會會長陶文釗教授解讀這一問題。
陶文釗教授首先談到了兩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盡管有一些悲觀主義者存在,但更多的中美兩國政界、學界人士認為,處在21世紀,國際形勢和中美兩國關系都有許多新的特點,兩國可以避免過去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競爭、對抗的悲劇,走出一條新路。
如基辛格認為,“美中關系不應當被認為是一個零和游戲,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的出現本身也不應當被假設為美國的戰略失敗”。他提出了構建“太平洋共同體”的概念,認為中美之間的戰略緊張源于中國擔心美國企圖遏制中國,美國擔心中國企圖把美國趕出亞洲,而太平洋共同體概念能夠緩解雙方的擔心。中美兩國應該實行“共同進化”,“這意味著兩國都注重國內必須做的事情,在可能的領域開展合作,調整關系,減少沖突。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贊同對方的目標,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雙方都努力尋找和發展相互補充的利益。”布熱津斯基認為,中國領導人了決意保持經濟增長,因此不會實行對抗性的外交政策,他們無意在軍事上挑戰美國,而是聚焦于經濟的增長和作為大國被接受。中國分明正在融入國際體系,其領導人看來意識到了,想把美國趕出去是無濟于事的,謹慎地拓展中國的影響是通向全球卓越地位的最保險的渠道。中國不可能把美國趕出東亞。
中國學者吳建民認為,不稱霸是中國的國策,中國堅定不移地順應和平、發展、合作的歷史潮流,堅決反對冷戰、對抗、沖突的潮流,因此中國絕不會與美國進行一場新冷戰。中國順應世界潮流的路線不能變,決不能落入煽動新冷戰者設下的陷阱。黃仁偉樂觀地預測,中美共同利益將繼續擴大、繼續深化,越來越成為雙邊關系的堅實基礎。王緝思等認為,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間不論是爆發軍事沖突還是大貿易戰、貨幣戰,最終結果都是兩敗俱傷。袁鵬等認為,雖然美國公開宣誓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中國還有很大的崛起空間,美國既無法阻擋,也無法顛覆。因此,最有效的共處方式就是雙方在現有合作基礎上,繼續尋找共同點,探索共同利益的深層內涵。”
陶文釗教授指出,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鄧小平經過對國際形勢的冷靜觀察和客觀分析,改變了世界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認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是可能的。這是一個意義十分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判斷。
以此為基礎,從中國角度出發,中美關系具有光明前景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出。
首先,維護一個長期穩定的對美關系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1978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中美發表了《建交公報》, 兩天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而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更是與中美建交談判同時進行的。這不是偶然的巧合。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戰略中,與美國關系的正常化是重要的一環。中美關系正常化使中國的改革開放擁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資金、技術和市場,美國作為經濟和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可能成為中國所需的資金和技術的重要來源,成為中國商品的重要市場。1978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在談及中美建交問題時說,“這確實是個大局”。三十幾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當初鄧小平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第二,從時代的性質和中國的國情出發,中國確定了和平發展的方針。
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和平環境,尤其是周邊環境;中國發展的途徑是和平的,而不是象新老殖民主義者那樣搞侵略、擴張和掠奪;中國發展了,將對地區的穩定和繁榮,對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共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中國的和平發展方針,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是中國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也是從中國近代以來的苦難遭遇中得出來的必然結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種基本、久遠的選擇。
第三,中國不輸出意識形態,不以意識形態作為區別國家關系親疏遠近的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嶄新的面貌登上國際舞台。但在冷戰的大背景下,在兩極世界的國際格局下,中國的外交也受到“左”傾思潮的影響,曾經出現過以美國劃線和以甦聯劃線的傾向,影響了中國同美或同甦友好的一些國家的關系。改革開發以後,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第二代領導集體在把國內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同時,總結了過去外交工作的經驗教訓,對外交政策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以意識形態論親疏遠近的對抗性國際統一戰線的戰略不符合當前時代的特征,不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也妨礙我國實行真正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鄧小平在闡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特別指出,國與國的關系不應當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論親疏、好惡。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是由地緣政治、地緣經濟等許多因素決定的。只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普遍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才能發展正常的國家關系,營造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有利的國際環境。
第四,中國不挑戰美國霸權。
上升中的大國一定會與佔主導地位的大國發生沖突嗎?在世界歷史上,崛起大國挑戰現存大國導致兩者沖突甚至戰爭確實曾一再發生,但情況也不完全是這樣。美國自己就是一個例子。而中國當前的綜合國力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既沒有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能力,也沒有這個意圖。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也不稱霸。這是中國幾代領導人反復作出的承諾。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六十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中國將堅定不移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這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
第五,中國是現行國際體系的維護著、建設者、貢獻者。
大致說來,中國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走過了兩個階段︰改變自己,適應世界; 改變自己,影響世界。鄧小平在1988年12月接見外賓時說︰“世界上現在有兩件事情要同時做,一個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一個是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但中國不是要挑戰或用革命的手段顛覆現有的國際體系,不是要“另起爐灶”,這一點是很清楚的。李克強在2014年國慶節前夕會見31國駐華大使時說︰我們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作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致力于維護睦鄰友好大局與世界和平穩定。這是對中國與國際體系關系的一個很好的概括。正如美國學者藍普頓(david mike lampton)所說,中國融入國際機制、參與地區和全球事務,有利于增加美中兩國接觸和交流的機會,減少雙方之間的誤解;中國逐漸意識到,維護現存國際體系符合中國國家利益。只要現存的國際體系和規則對中美兩國都基本有利,中美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降低。(記者 杭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