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我们都来做一点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050

[转载]北部湾的风:祝某新为何不“爱护”一下“约架”的另一方?

$
0
0
 作者:北部湾的风

 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舆情研究智库“人民网舆情监察室”负责人祝华新发布文章《从<小兵张嘎>说起:批评就是爱护》,文章试图以 “就观点说观点”、“就论点辩论点”来说服大众“文登7·22事件”是一件单纯的法治事件。

  他在文章中娓娓道来:

  “这不禁让我想起崔嵬执导的一部老电影《小兵张嘎》。嘎子无疑是爱国者,相依为命的奶奶被日军杀害时,他才13岁,与日本侵略者不共戴天。但如果不是找到了老罗叔,在八路军的大家庭里得到关怀和教导,这个“嘎气”十足的孤儿能不能走好以后的人生路还是个疑问。他带有未成年人的很多缺点,喜欢炫耀,和别人摔跤输了耍赖,不高兴就去把人家烟囱给堵了。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敌人的一支手枪没上缴,偷偷藏进老鸹窝里,受到批评关了禁闭。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嘎子认识到自己违反了纪律,在后来的战斗中吸取教训,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八路军战士。

  “嘎子的故事提示我们:青少年自发的爱国情感弥足珍贵,需要尊重和呵护,但也需要引导。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对嘎子因深爱而纵容其任性,是成年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怎么对得起惨死在日军刺刀下的奶奶?”

  然后,他话锋一转:

  “由此来看这位文登青年,据悉侯聚森是团组织的网络正能量评论员,平时的爱国热情值得嘉许;但未满18岁的他容易头脑发热,网上言辞失控,网下行为冲动。放眼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互联网时代长大的“90后”,视野开阔,生性活泼,但容易自以为是,养成信口开河、好勇斗狠的不良习气。小侯和“约架”的小伙伴们,以粗野求痛快,用暴力佐证观点正确,与过去政治运动“零和思维”和当今社交媒体理性阙失有关。网上一些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极端网友,其实都是一条流水线的产物。成人社会要反躬自省,抓紧把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把法制意识、文明素养,输送到网络社区。”

  在祝华新的上面这段话中,他着重“爱护” 侯聚森,首先給他戴一顶“高帽子”—— “平时的爱国热情值得嘉许”,然后马上就把“爱护”全部加到侯聚森身上——“但未满18岁的他容易头脑发热,网上言辞失控,网下行为冲动。”为了显示他的公正,也提一下“另一方”—— 小侯和“约架”的小伙伴们。一次网络黑恶势力策划组织的从网络暴力到现实暴力,到了他嘴里,变成了“小侯和“约架”的小伙伴们”的共同错误行为,并且莫名其妙地扯上了“过去政治运动‘零和思维’”,这就奇了怪了,就算祝华新要暗示侯聚森的爱国行为与“过去政治运动”有关,那么另一方呢?那些在网络上发表汉奸言论并且非法搜集他人信息并且组织实施暴力的网络黑恶势力呢?也是受了“过去政治运动”影响?祝华新这句话他自己相信吗?

  他在后面说了两句公道话或者貌似公道的话以后说:

  “对于新生代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关键看成年人,可以规劝引导,不断提高其作为网友的媒介素养,以及作为公民的文明水准,不可以‘棒杀’或‘捧杀’”。

  他说:“我这里选择problem adolescents,把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偏差、失范视为一种常态;而不愿用delinquent adolescents,后者指有过错的青年,甚至少年罪犯。”并且用《谁的青春不癫狂》,和《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来解释那些在“纳吧”上发表不当言论并且策划、组织的暴力行为。在他眼中,只有年轻人的未成熟和冲动,而没有言行的是非之分。并且指责有关部门“棒杀”“纳吧”暴力分子和“捧杀” 小侯。

  下面,他从理论上说了两段正确的话之后,一联系实际,又把“爱护”的重心放到了小侯身上:

  “文登事件另一个教训,就是须谨防网上的争议溢出互联网,变成线下的“约架”,扰乱社会秩序。据文登警方通报,案发前梁某某、陈某某、张某某、张某某等4人来到文登,梁某某同时准备了甩棍等作案工具,主观恶性更大,虽然仍属于少不更事者的治安案件范畴,更需约束训导。”

  “网友的爱国热情需要保护,法制的权威同样需要敬畏,这两者并不矛盾。如果有人觉得矛盾,恐怕需要反思,诉诸暴力的情感表达,会不会走向其反面,有违依法治国,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请注意他这段话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梁某某同时准备了甩棍等作案工具,主观恶性更大,虽然仍属于少不更事者的治安案件范畴,更需约束训导。”“主观恶性更大”的人,属于“少不更事者的治安案件范畴”,“约束训导”便可,而对并非“主观恶性更大”的小侯,则是强调“网友的爱国热情需要保护,法制的权威同样需要敬畏。”他能够指出梁某某“主观恶性更大”,相对于文登警方的和稀泥是一种进步,但是他在“爱护”问题上,明显偏心了,同样是未成年人,“主观恶性更大”的人,是“少不更事“,“约束训导”便可;而对并非“主观恶性更大”的小侯,则强调对“法制的权威同样需要敬畏”,不知道他对此准备如何解释?

  他在“爱护”问题上的偏心,在下面的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过来人,有责任告诉年轻的一代,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转型期社会的稳定。当年‘红卫兵’怀揣保护无产阶级红色政权不‘变修’的崇高理念,在江青、陈伯达等人煽动下,“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却走上了‘文攻武卫’的路,撇开公检法,对于‘走资派’和‘地富反坏右’看不顺眼就抄家,挥皮带乱打人,结果搞乱了新中国自己的阵脚。这样惨痛的教训需永志不忘。”

  究竟是谁不“保护转型期社会的稳定”?是团系还是他祝华新?

  首先,他采用的仍然是用大灰狼吓唬成年人的老招数,玩起了用文革的大帽子吓唬人的绝招。但是,这属于典型的无的放矢。从“约架”双方来说,祝华新暗示小侯是受了“红卫兵”文攻武卫的影响,那么“主观恶性更大”的那几个“纳吧”成员呢?也是受文革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谁施加給他们的,是你祝华新还是其他什么人?从消极影响的来源说,为什么祝华新不提香港“占街”中的年轻人参与暴力行为和其他违法行为?为什么不提台湾的“反服贸”的年轻人占领立法院并且在议事大厅拉屎?

  后面才是他要表达的核心观点:

  在网上培养爱国青年,就是要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国情,告别网络“愤青”的偏激,养成富有建设性和合作精神的国民人格。

  无论是在公知那里还是祝华新那里,那几个策划实施“7.22事件”的“纳吧”成员肯定不属于爱国青年,否则他们就不会一边倒地围攻小侯,而放过被“各打五十大板”的另一方了。因此,他祝华新的偏心就表现得非常厉害了,为什么只是需要“爱国青年”把握国情,告别偏激,养成富有建设性和合作精神的国民人格”?难道所谓的“民主青年”就不需要“准确地把握国情,告别网络“愤青”的偏激,养成富有建设性和合作精神的国民人格?”

  后面的话就属于“拉大旗作虎皮”了,他引用了领导人的话装潢门面以后说;“我觉得,网上舆论引导尤须讲究说服力、感染力。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而不是靠大帽子压人,不因为自己“政治正确”而省却逻辑推理过程;倡导平等交流对话,反对人身攻击和诽谤,制止违法的“人肉搜索”。除了违法言论,网友都有发表不同意见乃至出现观点偏差的权利,倡导通过讨论和辩论,用真理消除谬误。”

  在这里,是他自己“靠大帽子压人”,认为自己“政治正确”而省却逻辑推理过程,并且选择性扣帽子,給小侯扣上受了‘红卫兵’文攻武卫的影响”的帽子。另外,在某种势力的影响和操纵下,“纳吧”成员在网络上已经发表违法言论,并且被公安部定性为网络黑恶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特别“爱护”小侯,而对那几个“纳吧”成员尽量不提。

  后面又说了两句正确的废话:

  “提升网评的专业门槛。网上舆论工作、舆论斗争要勇于“亮剑”,同时提升网络发言的知识含量和专业含量。”

  最后,再一次拉大旗作虎皮,引用一位前领导人的话:

  “在我们的国家里,不知有多少青年都有这么一颗火热的心,但青年也缺乏经验,缺乏锻炼,盲目性很大。而‘四人帮’恰恰是利用青年人的弱点,用‘革命’两个字煽动青年乱革一气”。“教育青年的办法,不是压,不是抓,应该是引导两个字。‘引导’比‘教育’更精确,意义更宽,这是我几十年工作经验的总结。”

  而这位领导人不是神,他不知道在他身后,马上发生了境外势力“煽动青年乱革一气”的事情,更加不会预见到20多年后,境内外势力相互勾结,妄图让青年人在“颜革”里面打头阵的事情,这一点,连韩寒都看得清清楚楚,结果被“灭口”。假如那位领导人活到现在,他会怎么说呢?这个问题就留给祝华新先生回答了。


  不过,祝华新特别“关照”小侯,而不“爱护”“约架”的另一方,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05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