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我们都来做一点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050

[转载]周小平:你知道神舟号上天的骄傲,但你肯定不知道远望号孤独的守望(已收藏)

$
0
0
你知道神舟号上天的骄傲,但你肯定不知道远望号孤独的守望(已收藏)

                                    

前不久在某部参加活动,晚餐时见到了沈总工程师,嫦娥号副总指挥。出于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席间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关于中国航天的话题。但令我意外的是,在场的航天人和技术专家们聊得最多的并不是“神舟号”、“嫦娥号”系列的艰辛曲折或成就骄傲,而是关于“远望号”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一:人类想要飞多高,远望就要走多远。

 

普通人很难想象航天工程的庞大和技术难度之复杂,也很难想到火箭发射和远洋巨轮之间有什么关联。但事实上在每一次航天发射之前,一批“远望号”巨轮就要提前很久出发,孤身前往那时冰冷而狂暴的大洋,只是为了在飞行器发射后能迅速捕捉信号,以完成后续的入轨、变轨、对接机构接触等测控通信。这一任务十分重要,一秒甚至一毫秒的误差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而为了这几分钟的精确捕捉,远望号常要在公海颠簸好几个月。


(大洋当中的远望号)

 

“远望号”在海上测量与陆上测量差异很大,海上测量是在洋流运动、船体摆动、地球转动、天线晃动、目标移动等复杂动态环境下捕捉高速运动的航天器,并对这些航天器进行复杂的高精度控制。并且在飞行器发射后,留给远望号的测控时间很短,契机稍纵即逝。

 

然而比起这些艰苦和复杂的操作来讲,更难熬的是在公海漫长的等待。人类想要冲上太空,需要极佳的发射条件。有时候这样的条件突然就出现了,有时候这样的条件却迟迟也等不来。等不来的时候,远望人就只能在晃荡的轮船上眼巴巴地守望。由于晃得太厉害,有时当任务结束回港停靠后,船员们都还要继续在船上呆几天,以适应陆地环境。

 

远望号是天边的一艘船,长征是山里的一支箭,神舟是箭头。它们彼此紧密相连而又相依,只是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射到高耸的利箭时,远望号孤单漂泊的身影就会显得格外落寞。但远望人对此却无所谓,他们说航天人越是大放异彩,远望人的工作就越有意义。

 

周小平觉得,聚光灯下的伟大是闪耀的,但那些远在天边的伟大也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二:航天人有多荣耀,远望人就有多付出

 

远望人和航天员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几乎每一个航天员的名字都家喻户晓,但却几乎没有一个远望人的名字能被人们熟知。可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安全和成功与否却有很大一部分系在他们的手中。

 

由于工作的艰辛和寂寞,许多远望人不要说鲜花和掌声,就连平凡的幸福也难享受。

 

“舍小家,顾大家”这句话的理解,周小平觉得对远望人张强、刘巨真、李庆勇、沈跃飞来说,是最为刻骨铭心的。因为他们的妻子都是在他们出海执行任务的前夕即将临盆的,但他们没有因此而申请留在家里,而是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蹈海探天的征程。

 

尤其是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的工程师张强,在去年执行任务前几天,他的妻子才刚刚不幸流产。然而当有一支长征筹备发射时,他又不得不匆匆地告别了妻子,搭乘着远望号扎向最远的星辰大海。就在这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期间,他妻子又因为身体浮肿而住进了医院。

 

有一次我在看关于这些远望人的故事时,意外发现了一些网络大V对此发出的冷嘲热讽。他们说:“哈哈哈,远望人果然没有人性啊,老婆生孩子都不管,没有人性,还谈什么忠诚和信仰。” 看到这些无耻的评论时,我简直气得不行。在苍蝇的眼里,只有厕所才是最有吸引力的,而干净的地方苍蝇怎么都看不顺眼。

 

在周小平看来,一个人可以选择平凡,也可以选择只顾小家不顾大家,更可以只顾老婆孩子热炕头,还可以不在乎家国天下兴衰存亡。但你可以卑微似尘土,却不能扭曲似蛆虫。你不能理解一些人性的伟大,不能体会对国家事业的忠诚,就请你安静地走开,继续过你市井小民的生活,但请不要诋毁这些为祖国发展,国家安全,民族强大而默默奉献的沉默脊梁。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当神舟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时,张强的儿子也同时在医院呱呱坠地,身体健康,母子平安。每一次任务结束后,张强虽然都很高兴,但却依然保持着很严肃的表情,带领着船员们对着天空高呼:“胜利属于祖国,荣耀属于祖国!”,然而只有这一次,他活泼得如个一顽童,庆功宴上,他开怀畅饮,笑着流泪。

 

只有这一刻,他作为一个父亲和一名丈夫的平凡一面,才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远望1号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毛主席时代的工业奇迹!

 

"远望1"船舰技术是毛主席时代的产物,技术高度在某些方面至今难以逾越。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远望号远洋测量船的技术指标,达到了让今天的人难以想象且看似无法实现的高度。

 

远望号至少把占地至少几平方公里的测量基地压缩到到一艘测量船上,且还要在翻滚的大洋创造平稳如陆的测量环境,这在当时的国际上也很罕见的技术。 这艘船甲板上天线林立,供电能力堪比一个中小城市的发电厂;气象探测设备多如地面气象站;它能以24/分的角速度原地回转,它还能以3.2节的低速航行…

 

根据周小平了解,一艘普通的船航行在风浪中,由于浪尖的作用力,任何船体会多少产生一点弯曲变形。但远望号却容不得一点弯曲,因为它的主要测控设备雷达和激光电影经纬仪必须在一条垂直的水平线上,不能有丝毫误差;否则,测量数据将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远望号做到了,无论风浪有多大,船体都不会有丝毫弯曲。这其中的技术难度之大,可以想象。微信号:chn007cn

 

远望号研制时正值“文革”中,远望12号现场总指挥、远望3号现场总监造师、原江南厂厂长助理汪学智清楚地记得,当年远望号制造方针是党中央制定,当时江南厂党委书记在动员大会上说:“中华民族100多年的历史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不要让工程在江南厂误点!” 在动员大会结束后所有人心中都只有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虽然研制条件极其艰苦,有时通宵加班也只有两个冷馒头吃,但大家依然干劲十足。汪学智还回忆说,有一位身强力壮的工段长在试航中负责各种主要设备的调试,一直奋战了45天实在太累了,他才回家睡了一会儿,而这一睡下就再也没有起来。

 

在那个一穷二白,几乎什么都缺乏的年代,这样的牺牲数不胜数。而正是这样的牺牲才铺垫和成就了中国航天事业今天的辉煌。

 

四:接过父辈的旗帜

 

2011年有热心的网友拍到一张远望1号船体歪斜着进入船坞的照片。 岁月是最无情的刻刀,它让一切都碎落剥离成泥。这艘曾经满载着航天人和远望人热情、鲜血和梦想的光荣巨舰,终于垂垂老矣。它船体斑驳,设备陈旧,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在无情的大洋上经历数不清的风浪和沧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暮年。而那些决定要制造它的决策者们,有些则更早于它凋谢于世。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在远望1号退役后,一大批远望号正陆续踏浪出征。远望2号、远望3号、远望4号、远望5号、远望6号、远望7号…… 这些船一艘比一艘漂亮,一艘比一艘先进。当第一批远望号向着大洋进发时,它的身后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祖国。而当第一批远望号退役时,它身后那个祖国已经高楼万丈,车流涌动。


(今日中国已强大,你们再不用如此发愁了)

 

当年,中国人抬头望天,星空中只有美国人的航天飞船。如今,中国人抬头再望,星空中则满是中国制造;且就在几年后,那片星空将只剩下“天宫号”一个空间站;远望号身后的祖国将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所以,今天一早在得知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后,我默默地起身走到窗户边,朝着东海的方向敬了一个礼。

 

这是中华的盛世,这是你们的荣耀。

 

祖国万岁。

 

| 周小平

 

20161018日 于西外大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05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