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中央红军顺利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来到广西境内的湘江上游,准备渡过湘江,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为突破蒋介石布置的第四条封锁线,红军在湘江血战了五昼夜。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战役。红军伤亡两万多人,加上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时的减员损失,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000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
油画《湘江1934》
在悲壮的气氛中,渡过湘江的红军进入五岭之一的越城岭山区,行走在老山界的路上,行进的队伍似乎画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所有的领导人都在思考着红军的前途。
1934年12月
在湖南省通道县县溪镇的罗蒙山脚,有一座修建于清朝的侗族古书院,名叫恭城书院。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这里举行了一次紧急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通道会议”。
通道会议会址
毛泽东提出,根据截获破译的敌军电报表明,蒋介石已在红军北上必经之路构筑了四道碉堡封锁线,布好口袋阵,如按原定方案,我们正好自投罗网,红军应该转道向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中央红军转兵贵州后,顺利占领了黎平县城。这里是湘黔交界一个较为繁华的城镇,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的重要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再次主张中央放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向黔北遵义地区进军,去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这一正确主张被采纳,从而解决了红军迫在眉睫至关重要的行动方向问题,同时转兵贵州也让红军绝处逢生。
1935年初
随后,中央红军来到了波涛汹涌的乌江南岸,从1935年1月2日起,中央红军分别从余庆回龙场、瓮安江界河和遵义茶山关三个渡口突破乌江天险。蒋介石的数十万追剿大军,被甩在了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智取遵义城。
乌江回龙场渡口
红军的到来给遵义群众带来了希望。在短短的十二天时间里,有四千余人加入红军,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迅速兴起,红军在兵源和物资方面得到了长征以来最大的补充。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遵义会议会址
会议连开三天,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毛泽东后来说:“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附】这一次要表扬央视
作者:顽石
在习主席外出访问期间,央视一套正在晚上黄金时段播放大型系列纪录片《长征》(共八集),每晚两集,已经播出四集。从播出的这四集看,这部纪录片拍得相当不错——史料详实,视角开放,主题突出,评价客观。
纪录片还是按照现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陈列的那组照片,逐一介绍遵义会议出席人员。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一句“中央秘书长邓小平”之后,再没有邓小平与遵义会议有任何关联的叙述。
这不免让我觉得有些奇怪。邓小平既然参加了遵义会议,他在会上就没有表过态?这么光荣的事情,他后来就没有做些回忆?而其他与会者像陈云、聂荣臻、杨尚昆等都有很多与遵义会议有关的回忆与记录,纪录片也将他们的回忆作为重要史料一一呈现。如果有比较可信的二代核心邓小平有关遵义会议的回忆史料,纪录片编纂不太可能遗漏吧。
这也是《长征》纪录片主创人员做得不错的一点:你邓小平说参加了遵义会议,我就告诉观众邓小平参加了遵义会议;你邓小平自己包括他人都没有邓小平参加遵义会议的具体记录,那我们也就尊重历史,不予虚构。
我曾写过一篇《邓小平怎么是“其他人员”》的文章,探讨邓小平与遵义会议有关的话题,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打开看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be9335680102xi9y.html)
没有看《长征》纪录片的,顽石建议您看看,会有收获的。还有四集没播,播完的可以到网上搜索观看。
这一次要表扬央视,《长征》纪录片拍得不错,选择播放的时间也非常好!向毛主席学习实事求是,我们对央视做得不好的地方提出批评,做得好的地方也不吝啬表扬。 ——2016.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