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纪念毛泽东逝世40周年】陪我走过漫长岁月的诗作者:
历史会流远,伟人会逝去,故事也会淡忘,但播下的种子、留下的薪火、传承的思想,都会流淌在血液里,成为组成我们的红色基因。
(一)
2016年,是毛泽东逝世40周年,许多建国前出生,见证过血与火、感受苦与乐的国人,还不时唱着“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和“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等歌曲,像朝圣一样的祭奠这位伟大的伟人。因为他们知道,这位伟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殚精竭虑,建设了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他南征北战,创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他鞠躬尽瘁,缔造了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他呕心沥血,创立了一个完整进步的科学理论。他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引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浩如繁星的宝贵思想与可贵文化。作为曾经“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风流人物,毛主席留下了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让我们有幸身受洗礼,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的幸运。
(二)
如果说哪位领袖离我们最近,我想,不是率铁骑几乎踏遍欧洲的铁木真,也不是“饮马出长城”的李世民,更不是“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李煜,而是写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无青山”的毛泽东——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翻开曾学习过的课本,无论是“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抑或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都带给我们无尽的期待和想象。
我自幼生活在群山众壑间的贵州毕节,纵然家乡百草丰茂、花海纵横,可是常常听到外面故事的我,仍不时艳羡远方的楼宇广厦、霓虹高架。不时幻想,外面的天地是如何广阔,城市是怎样繁华,事物是如何新鲜,以至于有些自怨自艾起来。直到读到“乌蒙磅礴走泥丸”——嘿!我脚下的乌蒙山是如此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脚下滚动的小小泥丸!这是怎样一种情怀,让一个少年突然胸中也有了沟壑,有了无限的壮志豪情,有了无尽的自豪欣喜?
正是这首《七律·长征》,我乘船横渡赤水河,感受浪遏飞舟的激情;我溯流漫步金沙滩,感受浪花激越的情怀;我攀着铁索走过大渡桥,探寻铁索印记里的传奇。也正是这首诗,让我感受到火光照夜的温暖和睥睨天下的气概,油然而生一种向往、一种渴望,最终穿上了军装,奔赴远方。
(三)
有人说,毛主席瑰奇动人的诗篇中熔铸了自己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也熔铸了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
我深以为然。但我想,这并不完全是他诗词脍炙人口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的诗词作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记叙了他传奇一生,带给别人信仰、信念、信心。
上半年我们刚进行了毕业联考,负重五公里的训练让我膝盖半月板损伤,前叉韧带撕裂,医生要求卧床的冰冷忠告,几乎给我判了“死刑”。身体上的痛苦让意志上的伤病也不断冒头,我躺在床上怨天尤人、悲从中来。
在床上随手抄起一本《毛泽东诗词集》,似是与他隔空对话。他告诉我,面对困难“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更要有“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的精神。于是,我选择了一条逆袭的路。
第一次的三公里,我仅比战友跑万米的速度快了不到一分钟,每迈一步更是钻心刺骨的疼。后来,我隔三差五的参加训练,再到每次训练都能上场,战友们的眼光已经从同情变成了认同,时常也能得到领导表扬几句。坚持了三个月,虽然我还是队伍最后那一个,动作还是“一瘸一拐”,但我打破了医生给我设立的枷锁,也成功的通过了毕业考核。
感谢他曾在革命生活中写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在行军中高歌“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在青年中说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在艰苦的革命实践中写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激励我最终得以“谈笑凯歌还”。
(四)
人是需要信念的。信念从哪里来?信念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中,在不经意中融入我们生命。有些东西终归在潜移默化中融入骨髓,流淌在血液里,成为我们抹之不去的红色基因,正如毛主席已潜移默化、留在我生活中的诗词。
毕业分配前,为了上舰,我做好了忍受苦难和孤寂的准备,可惜却阴差阳错没有成功。分配后那两天,我吃不下任何东西,肠胃一受刺激,便会吐出来。想不通身为第一的自己怎么会求而不得。
看着镜子里脸色苍白、体重直掉的我,大家都心疼的不行。包括与我同班的战友,柱子。
柱子知道我喜欢读毛主席的诗词,挥毫送我一幅字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柱子去了南沙巡防区,守护国门,我知道他能守住万家月光;我选择在某个部队,远眺海疆,他知道我能实现自己理想。
在我的战位上,和战士一般学习、劳作、值班,“只争朝夕”;像干部一样思考、管理、工作,“忠贞为国酬”。我想了很多,也懂了很多。
至今,我还不时能嗅到毛主席分外香的战地黄花,还能听见霜晨月下的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还能感受到今朝的“风流人物”让日月改头换面。
我们终究选择了一个自己得以安心,可以寄情的地方,留下了书生意气、激扬文字和风华正茂,也在向成为“风流人物”的路上不断进发。
感谢这一路,毛主席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天堑,用他的诗词以激励,以劝勉,让我有勇气,也有信念走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