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中民族文化历史名人,其盛誉无人能比,但剥开他的的外衣,其实没什么干货。讲哲学他没资格与老子比,著历史没资格与司马迁比,诗方面只做编辑,所以毛泽东写诗说“孔学名高实秕糠”。
孔子的学问,基本上浮于日常表层,止于个人修为和社会伦理,大致就是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这一套。归纳起来就是,个人要学习,要修为,要进步;社会要敬老,敬上,敬君子,远小人。他的这些东西特别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统治管理,所以深受历朝历代统治者欢迎。特别是敬上这一条,用现在话说,就是要尊敬领导,不能犯上。在统治者看来真是“深得我心哉”,所以历朝历代都热衷推崇孔子,孔子的名声也就层层叠叠坟冢似的堆垒起来。原来“孔学名高”的奥秘就在这里,这正是孔子誉满历史长河的原因。谓余不信,且看:
一、周王敬孔子。春秋末期,人心不古,礼崩乐坏,诸侯实力日益强大,他们不仅不把周王室当回事,还经常犯上掠夺周土,闹得很不像话。周王实际控制的领土越来越小,只有现在一个乡镇那么大了,比诸侯们的地盘还小。他养不起军队,号令不动诸侯,生活捉襟见肘,死了人丧葬费都凑不齐,天子颜面扫地,遑论权威。孔子周游列国,到处鼓吹克己复礼,要求诸侯们克服膨胀私欲,老老实实按周礼侯尊敬周王。周王看到孔子的学问对自己的利,当然非常高兴,觉得很正能量,所以接待孔子的礼节比诸侯王还高。
二、鲁国君称孔子为“尼父”。孔子时鲁国君已无实权,甚至出现三大家族的人,在大街上群殴国君至死的事件。孔子的学问要求大家尊重国君,在国君面前要检束自己。他亲自做示范,每从国君面前走过,都把双手放在身后一路小跑,所谓“翼翼如也”。鲁国君投挑报李,故称之曰“尼父”。
三、汉刘邦始祭孔子。刘邦从小就是个不读书的地痞,跟书无缘,而且特别藐视读书人,动辄辱骂,甚至当面取下读书人的头巾撒尿以示侮辱。他夺取天下后,他当然希望自己威风无比,可是他粗鲁惯了,在他的熏陶带领和纵容下,大臣们也是一个比一个粗鲁,甚至在朝堂上也喧闹无序,刘邦对此甚为恼怒,但也没有办法。后来仰赖儒者经礼制训戒,才逐渐让大臣在朝堂上安静下来,让大殿有了皇家的庄严肃穆。刘邦就此意识到读书人还是有用的,孔子的那一套学问还是有用的,于是决定尊孔。公元前195年,刘邦经曲阜时,以牛羊猪全备的太牢之礼大张旗鼓祭祀孔子,开皇帝祭孔先河。
四、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武帝对孔学毫无兴趣,他本来喜欢的是老子的学说,可是他要解决国家分裂问题,要借用孔子尊王的理论维护自己的权威,只好在政治的需求下宣布独尊儒术。
五、司马迁尊孔。司马迁认为孔子保存整理了文化典籍,认为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所以在《史记》中给了孔子很高的评价,专门写了孔子世家,又专门写了孔子与学生们的对话。
此后,统治者们一代比一代更深刻地认识到孔学对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官方祭孔活动延续不断并且规模逐步加大,对孔子的追谥也层出不穷,不断加码。西汉时谥“褒成宣尼公”;南北朝北魏时谥“文圣尼父”;隋文帝赠孔子“先师尼父”,始称“先师”;唐太宗下令各地州县都要建孔庙以推广儒学,自此孔庙和祭孔活动遍及全国;唐玄宗谥其为“文宣王”,孔子以文人身份上长升为王,孔庙因此也称文庙;唐代文人韩愈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徽宗规定用“王者之制”祭孔;朱元璋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元成宗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赠“至圣先师孔子”;清顺治谥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朝历任皇帝都极力推崇孔子,祭孔时向孔子像行三拜九叩大礼,将孔子的地位推向历史最高峰。
所以,孔子之盛名,端赖统治者的垂顾。统治者一垂顾,哈叭文人们便看到了捷径和希望,于是儒者和崇儒者也就满朝遍野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孔子之学,始终是士宦热,民间冷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