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政府对企业经营的理念相反!
-----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企业家通过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汪华斌
昨天与一些朋友们参加企业管理座谈会,会上遇到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企业家;他说我们的政府行为是转变政府职能,最后却是将困难企业全部改制;结果政府控制的都是产业结构与资源丰富的大型企业。自然这样的优化发展结果是破产企业越来越多,所以依托大型企业就业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同样在政府的对外行为中,刚好是那些效益好的企业成为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角;如我们今天的社会政府对外主推的不是效益不好的民营企业,而是政府控制的效益显著的高铁等。而他在日本学习时,他发现日本政府对外推的刚好是在国内效益不好的企业;而效益好的高、精、尖企业,竟然是日本政府对外隐藏的企业。在政府的对外战略中,通过外推这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出去;再加上政府的高补贴费,从而使这些在国内艰难的企业通过走出去而活了。正因为如此,中日两国政府实际都在经营企业;但却在经营的理念与战略上决然相反。
是啊!我们改革开放后的国企改革,竟然使那些拥有优势资源的国企成为了国内市场的垄断者;而国外市场竟然是民营与个体企业的天地。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后我们的中国制造在国外的市场不断萎缩。这也是我们现在竟然在西方国家的地摊上见中国制造越来越少,因为现在的中国企业只能进军非洲市场了。因为将国企改革成为民营企业后,其人才与资源实力整个都削弱了;相反精简整编的国企竟然集体改变方向,所以垄断国内市场成为了我们社会改革开放后的普遍现象。
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经济实力,它们这么多年竟然钢铁产量依然如故;这就说明日本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高明,因为它的钢铁到今天还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所以日本能这么多年保持钢铁产量,这就是政府与企业联合经营的结果。在他们的企业管理中,从来没有安排过钢铁进军澳大利亚或其它国家;而是坚持买矿回国经营钢铁。然而我们的钢铁企业在西方国家钢铁企业破产时,大家一窝蜂竞争买人家的破厂而拆迁回国。当国内市场因为房地产出现效益时,又一窝蜂买国外的矿山;结果效益最后全部支援了国外。现在钢铁企业面临困境,政府强调的只是降产能;所以我们这比日本后发展的钢铁企业竟然不得不下岗,因为我们没有钢铁对外的战略部署。相反我们看日本,这么多年的高钢铁产量并没有出现钢铁效益滑坡的现象;因为人家的日本制造成为了世界主力军。不是日本人对外销售钢铁而保持的市场,而是日本人不断发展日本制造而保持的钢铁市场不变。正因为如此,在我们今天钢铁如此难堪之时;日本的钢铁同行依然高歌猛进。
在看政府补贴,这是中日两国政府的共同点;但补贴对象却大相径庭。中国政府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国有企业补贴,结果补贴成为一些企业的发财之道;甚至我们不少企业都通过骗的途径,从而实现大量的出口产品补贴。然而日本政府并不是这样的对企业补贴,而是通过政府的对外战略将困难企业作为政府对外关系的棋子送出去;最后用企业的经营作为政府的对外战略援助,再将这钱补贴给这企业;从而实现这企业出现双赢。正因为如此,我们总看到日本政府的对外援助不是金钱;而是将自己在国内的困难企业送出去,结果这政府对外援助的目的达到了;而困难企业也解困了。相反我们的政府也对外援助,那就是金钱援助;我们政府也推企业出去,但我们的政府推出去的全部是国内的高、精、尖企业;因为我们社会是唯一把这当成政治的社会,而日本却是将政治与本国效益结合在一起了。
虽然企业是市场化的产物,但企业永远是政府的棋子;尤其是当今世界需要政府智慧的时刻,企业更是需要政府的精明。因为现在的世界越来越把企业纳入政治体系,所以企业不能真正自由竞争的现象越来越多。正因为这样,政治环境的主体要素就来源于政府的行为规范。政府除营造“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的氛围外,更要营造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产业方向。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现在不少政府的行为相当不规范,很多政府实际是自己投资基本建设;从而使我们今天的社会不少政府行为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化,即缺位、越位或错位的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人家日本政府是救困难企业;而我们的各级政府都是扶持效益好的企业。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今天的企业也在两极分化;这就是政府行为带来的直接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