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咽食资本带来的各种后果
小蔡来源:砍柴国 2016-04-28 09:42
【原编者按】放出了这篇长得要命的玩意儿,一定很少有人会从头看到尾的。可以说,小蔡是我认识的最奇葩的人之一,而且这种奇葩是良性的。在这篇笔谈里,一句话概括其所有内容是挺难的,我从中搜寻出再多的关键词甚至敏感词也没啥用。重点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济世情怀,在这个年龄,洵属罕见。
(图片来源;网络)
你说你是一名托派分子,这意味着什么?
这可以意味着很多。可以意味着苦逼,可以意味着被旁人带有色眼睛看,作为一个学生,身边的同学常常会难以理解我;而在一些方面故意地或是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反叛姿态,则常常会激怒家长老师——自然,我只是就我自己这盏不省油的破灯而言的,并不是说所有有类似想法的学生都会和我一样。
但我想,对于所有对现状有所思考并尝试着作出自己力所能及改变的人,他们的思考、行动、徘徊、理想、孤独等等,都意味着他们拥有真正意义上的青春,他们将收获生命中最宝贵的岁月。我常听别人说一句话:事实上,年轻人只有一种主义,那就是浪漫主义。而也有人嘲笑青年的幼稚和浅薄。
年轻人由于阅历与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学识或许还不足以支撑他们去领导、组织一些直接的行动,但他们的学识却绝对足以让他们明辨是非,让他们选边站,从而为推动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尽自己所能改变身边的环境,也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就算那是多么微不足道的贡献和痕迹,那也已经意味着,你在青春的旗帜上,书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你值得为此而自豪。
而作为托洛茨基主义者来讲,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他们能够洞悉过去的、今天的以及未来将会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未这个社会的发展探明科学的路途。而我自己,也远非一个合格的托派,我从未加入过任何相关的组织,也还极不成熟。
我也在积极地影响身边的同龄人,希望能给他们有益的启示,让他们尝试着思考。这很难,但我自认为,自己成功带来了一些改变——在这片大地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落里,来自那么十来几十个年轻人最诚挚的回响。
我是谁?“我们的名字叫切•格瓦拉。”
你认为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权利或者福利,还是其他些什么?
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工人需要的自然是获得生产资料,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解放自身以及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
这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已是一个迫切的任务——频繁而破坏力巨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的族群、宗教以及各个资产阶级统治集团间的角逐和潜在的战争风险,以少数精英的利益为轴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生态灾难——这些都足以将人类文明带入绝境。
正如第四国际的著名领导者厄内斯特•曼德尔所言:“人类确实面临着一个长期的悖论:要么是一个世界社会主义联盟,要么是死亡。”
这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未来定会发生的。在这里,个人觉得有必要澄清众多误解。
资产阶级统治者竭力妖魔化和乌托邦化马克思主义。他们别有用心地将社会主义主义与压制异见、大屠杀、大饥荒联系起来。事实上,民主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民主是残缺不全的、少数资本家寡头财团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维护其利益、实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他们肆意窥探民众的隐私、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随意违背民主程序、他们以法制为名义对捍卫民主的群众进行镇压——这些便是在美国棱镜门事件、台湾太阳花学运便体现了上述的现象,可见他们的虚伪狡诈。
而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则将消灭这种少数人的民主,建立起属于劳动群众的民主。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将会逐渐被消灭的阶级,在工人政权的初期,在工人政权尚待巩固和反革命势力依旧强大的情况下,会依据实际情况,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这从道义或历史上讲,都是绝对正义和符合历史要求的。
与资产阶级闪烁其词说自己的民主是全体人民享有的不同,我们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多党制是完全符合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个工人阶级政党的政党制度将是工人民主权利的有力保障,也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有力武器。
乌托邦化马克思主义则常是从经济方面,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斯大林主义的经济模式划上等号,并说计划经济不可行。托洛茨基主义者主张民主计划经济,而斯大林模式的计划经济是官僚计划经济,脱离群众的官僚们不顾实际情况与工人阶级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造空中楼阁,并且随意损害群众的物质利益。
只有由群众民主计划管理、监督的社会主义经济才有真正的活力,劳动者的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才能真正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而一国的险隘界线则使各个斯大林主义政权的经济匮乏而最终走向崩溃。在资本主义经济都已有全球化趋势的今天,社会主义经济更要求全球范围的协作。
以上便是斯大林主义的计划经济走向崩溃的真正原因,因为它是残缺不全的、官僚的、狭隘的。我们今天看到,经济危机中的阿根廷工人,开展占领工厂的运动,数百家工厂被占领,并共同建立合作社。这些工厂不仅没有崩溃,工人的实际收入反而提高了。诚然,这与真正的社会主义还相去甚远,但阿根廷工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揭露了离开资本家便活不下去的无耻谎言。
至于中国工人最迫切需要的,则是各项劳动权利的实现。组建独立工会、自由罢工、名副其实的集体谈判权等等。在现行体制下,各种劳动权利受到禁止或限制,甚至连《劳动法》中规定的权利都常常被肆意侵犯却维权无门。工人阶级需要不懈抗争以争得这些权利。没有有力的呐喊和抗争,一切权利和福利都将会化为泡影。
你认为当代中国工人运动是否呈现某种必然趋势?亦或它仅局限于少数“不安分者”的“捣乱”?
首先我必须严肃承认,自己对于中国劳工抗争的了解仍是十分不足的,但我愿意讲出自己的想法。
首先,中国的劳工抗争有渐趋频繁的态势,今年的罢工更是此起彼伏。经济不景气、下岗潮等的现象使阶级矛盾激化,工厂倒闭,老板跑路,工人拿不到工资,近亿民工提前返乡……
这些都在催化罢工浪潮的出现,在珠三角,这些都是表现得较为突出的。
其次,劳工抗争整体呈激进化的趋势。2010年广州本田的罢工工人高呼要求重组工会,2014年东莞裕元鞋厂的大罢工更是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工潮。
劳工的维权也越来越会灵活利用网络,以及与劳工NGO的协助相结合。
官方对劳工维权的打压也日趋强硬。对罢工工人的刑拘渐成主流,在前段时间,众多甚至在之前曾受政府嘉奖的劳工维权组织以及人士受到迫害。经济的不景气更是加大了官方的恐惧,其反应也显得愈加强烈。
我想,在劳工抗争中,劳维人士和先进工人——即所谓的“不安分者”自然起到了重要的带头和表率作用。而这显然伴随着扩散的作用,工人的维权意识在逐渐觉醒。另外,在这片“闹事”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土地上,除非令人愤懑的不公和难以维持的生计,一年内的数千起罢工是仅仅少数“不安分者”就可以引燃的吗?
显而易见的、损害工人切身利益的不公是这些火苗的助燃剂,工人阶级的抗争是社会历史规律所决定的,不是通过对几个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要枪没枪的维权组织滥施淫威就可以压制的。而联系最近的事件,从官方的恐惧中我们也可一窥劳工维权究竟有多么巨大的群众基础。
了解和关注工人的生活现状,对于非工人阶层的人而言,究竟有什么意义?
我想,工运对每一个阶级/阶层都有一个警示意义,它在昭示历史的发展方向,它在提醒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做符合历史潮流的事情。
今天的各股进步力量都必须看到,工人阶级是不公平制度的天然反对者,他们拥有真正雄厚的实力,他们的大规模抗争会撼动整个制度的根基。漠视他们,无异乎无所作为。自然,“工人阶级”本身的范围,从广义上讲,众多办公室文员、农业雇佣人员等也是工人,但可能他们在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反应上与产业工人、服务业工人存在差异,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对于坚决维护不公体制的死硬分子、既得利益者,工运则在毫不掩饰地告诉他们,你们会输的——但他们大概不会良心发现。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其实我们虽然学生来自背景各异的家庭,但因为我们还没有直接位于社会生产的某一个位置上,没有自己的特殊的经济利益,我们最烂漫,也会拥有最公平的眼光和崇高的正义感。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的剥削是不平等的、不合理的,我们要在良知上站在工人阶级的一边。而很快,我们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市场经济的残酷逻辑会来摆布我们。坚强、勇敢的工人阶级的斗争结果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表达关注,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工人群体难道真的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同情和怜悯的弱势群体吗?
作为中学生,我想,绝大多数在这个年纪缺乏能力和阅历,我们不太可能直接参与劳工抗争,我们也还未成年,纵使过了18岁,心智也还是很不成熟的,要对自己的父母有交代,惹是非不论如何是不明智的。
但我们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身边的同龄人知道更多。自然,劳工维权本身是正大光明的,也是符合宪法和法律的,没有任何输理的地方,让同学们了解这些事件,看一些专业的劳工维权网站的文章,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去思考。
我们身边的同学在未来都是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影响他们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这个社会,尽管影响的程度不高,但远非无能为力。
另外,一定要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强。本人不才,但也常常会想起工人阶级的死敌撒切尔夫人在学生时期是如何严格要求自己的,来尽一点努力,让自己稍微优秀一些。工运是残酷的,有志投身者务必让自己变强,我想。
而作为左青,我想有一个任务很重要,那就是必须了解工人阶级,才不致让自己所思所想变成空中楼阁。我就是一个反面例子,我觉得自己对许多问题的认识真的很不够,知识水平也依旧十分欠佳,我还要好好努力。
我想作为有良心的人,都会对今天劳工的众多现状深深叹息。这片大地上所有的繁华都市,一切社会物质财富都拜他们的辛勤劳动所赐。除了自己的身体,我们从上到下的任何一件东西,帽子、眼镜、衣服、裤子、运动鞋……我们细细品尝的咖啡,联系家人时的手机,眼前的电脑,栖身的房屋,哪一样不经劳工的双手?我们读的书,知识分子进行精神创作时使用的纸、笔,维持他大脑运作的能量的食物都是劳动而来的。可是今天众多劳工的权利却如此不受保障。我们的教育教我们要懂得感恩,所以劳工值得我们关注和同情。
当然,工人运动在争取广泛同情,广泛联合一切进步力量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是主体,并且将要成为领导者和主力。工人运动到底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自由和解放最终是要靠自己的。作为一名劳工子弟,我想我们大概不需要施舍式的伤自尊的“怜悯”吧,与其这般“怜悯”,不如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你是否关工人诗歌这股热潮?你如何评价当代工人诗歌存在的价值呢?
必须首先说明,对于文艺,我的了解极为有限,几乎可用无知来形容,但我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我对文艺的关注是比较少的,因此对工人诗歌的了解也极少。他们的存在价值,我想我大概评价不了。但我读过许立志的几首诗,我既能感受到浓厚的灰色调,却同时感受到理想与生命的张力和光明,很震撼。
当工人诗歌这么一种发自于社会底层的声音被推上荧幕或者被悉心包装之后,你会不会担心它们会有变质的嫌疑?
再说一下,我只能相当粗浅的随便说说,了解不多。我想身处资本主义社会,有限利用一下商业体制和包装宣传不管对诗人个人的创作和生活还是工人文学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吧,只是不要被商业绑架了。而我想,纵使有诗人变质了,总会有其他工人诗人会接起大旗的。
以牺牲一亿多的农民工的福祉去驱动我们这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倘若真的有所成效,这在你看来能行得通吗?
首先,对这种所谓“成效”,我是高度存疑的。如果说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丰富了不少,可是更多的,我们大多数普通民众在忍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工资常常追不上物价,根被富裕者远远甩在身后,人际关系也在步向紧张,50后、60后的大人们总在感慨这个社会变成他们不认识的模样了……
我们正在咽食资本带来的各种后果,而政治上的停滞更是在不断加深这种后果。这种“成效”的真正获益者只是0.1%的精英,只是实际统治这个国家的人们,他们的财富在不断增值。
你我都不是精英,我们是在和农民工们共同承担后果的,只不过程度不同。
只有通过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抗争以及权利的充分实现,这个社会才会不断走向公平,广大人民才能真正在经济发展中获益。若是农民工的福祉不断在以极少数人为轴心的经济发展中牺牲,以及他们的反抗不幸被压制,那么众多的小资产阶级群众,或者是包括现在人们喜欢说的所谓“中产阶级”在内的人,将会成为下一个付出惨痛代价的人。
你所认为的“有思想的新青年”是什么概念?你见过符合你这个标准的人吗?
我常常会为这个时代年轻学生身上呈现出的吊诡而深感惊异,到此时此刻依旧如此。一方面,显而易见的不公和对自由的压制在呼唤年轻人学会思考和担当。
另一方面,这一代人并不打算领情,而痴迷于各种物质享受和毫无意义的盲目狂热。这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不会和嬉皮士一样走进一个饱受不公的社会群体抗争的行列,他们更不会为了摆脱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束缚而表现出反抗与不满。
这是“被蒙上眼睛的一代”,事实上,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官方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阴谋是如此行之有效,成果显著。世界变得太快,60、70后还懂得高呼口号,到了此辈,似乎早已失去知觉。
然而这一代终究也要走上各种岗位,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只要旧的情形继续维持并恶化,这一代必然要承担损失并作出相应的历史行动。然而,若之前相应的铺垫和探索相对不足,这种道路将会显得艰难异常,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更为惨重。
若不想为自己的颓废与无能买单,我们便要承担自己作为年轻人的使命——为时代思考,并做出相应的行动。我常常记得法国60年代的那群衣食无忧的学生,如何为了广大群众以及忍受殖民之苦和帝国主义压迫的第三世界的人民而站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前列。他们把法国工人阶级沉睡了将近100年的革命传统重新唤起,站在了世界历史的中心。
而我们许多在城市里的学生,事实上也是一样吃得饱穿得暖。我自己的家庭虽是相对底层,却也是衣食无忧的。我想我们既然条件如此优越,为何许多人连替那些饱受不公而为这个社会创造不计其数的财富的人们贡献哪怕一点脑力都不愿意呢?而令人可怕的是,我们极有可能不会永远衣食无忧,思考也是为了我们自己,以及自己的后辈。
所谓“有思想”不是自命不凡,而是要去承担思考的使命尽管这种思考显得幼稚和不足,却是在为成熟和成长奠定基础。我见过这样的人,但是显得太少。他们在内心深处藏有苦闷,有些甚至在群体中就显得格格不入。
记得一句电影台词:
“张小师常对我说,他总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应当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可这个答案是什么,他始终都没有想到……“——《那些五脊六兽的日子》
还有那句百提不厌的歌词。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你未来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
我只能说,自己是一片茫然,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打算。而且我并不是一个自信的人,我不认为自己一定能永远保持这种崇高的热情。人长大了,你总得去承担各种责任,父母的,其他家庭成员的。这个社会会把许多人的理想主义慢慢吞噬,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可能变得保守、固执——总之,那个年轻的你死去了。
但是,我能把握好现在的自己,我要在自己心灵足够年轻的日子里,贡献自己能贡献的。而我也能收获有价值的、能令自己终生自豪的青春。我总对自己说,青春是宝贵的,但它不是奢侈品,它只有一种用途,它只配用来燃烧——而你人生的价值,全在于你用它燃烧出了何其绚丽的光辉。当然,我也并非对自己的未来无能为力,我要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不过,我大致还是知道自己究竟是几斤几两的。我想我不会成为什么大人物,但过着平凡生活的自己,依旧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如果我以后不幸成为一位父亲,我便会尽量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杰出;如果是一位教师,我便会多积些口德,并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有益的启示……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做的,同样,这些也都在不知不觉中推动历史发展。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作为结语吧:
革命说:我曾在,我存在,我依然如此。——罗莎•卢森堡
(本文原载于砍柴国,破土经砍柴国授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Signifier、迷音 图片编辑:Negatio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