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作者 薛洪言)近日,上海银监局对辖内部分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进行了稽核调查,并决定自4月25日起暂停辖内各商业银行与链家、我爱我家等6家中介机构的合作,对相关银行网点也做了相应处罚。
这么大的稽查力度,颇有些杀鸡儆猴的意味,因为房价涨的实在太凶了,要干预房价,最好的着手点自然是银行房贷业务,没有之一。
然而,监管机构的稽查警示很难成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走势,原因就在于消费金融已经被银行看成是信贷业务的蓝海。
住房贷款是影响购房需求的关键变量
先从一组数据说起。4月2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显示,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达4.6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以房贷为主)新增贷款规模达1.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信贷数据“双创”的背后,是一季度一二线城市楼市火爆的客观结果。
2013年11月,作者曾成功预测了一线城市的楼市拐点,基本的判断逻辑就是银行信贷流向的变化。具体来说,购房者购房行为的完成有两大前提:一是购房意愿,二是购房资金。在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的背景下,购房意愿是不成问题的,我们只能从购房资金上去查看端倪。
就购房资金而言,可分为银行住房贷款资金和购房者自有资金。由于一线城市房价的连年上涨,绝大部分具有资金实力的普通购房者都已经买房。在潜在购房者人群中,大部分人要么是自有资金储备不足、要么是刚刚获得购房资格,面对已经涨上天的房价,多数都需要借助银行住房贷款。因此,银行住房贷款成为影响有效需求的关键变量。
银行对房贷的热情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在2013年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信贷资产日益僵化导致流动性风险上升(当年6月份曾爆发影响深远的“钱荒”事件,成就了余额宝、零钱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做大做强的契机),同时,资金来源成本的逐年上升导致其对资产端的贷款收益率要求越来越高。而在银行流动性管控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长期限和低利率的个人住房贷款难以提供足够高的收益率,变得不再那么优质,银行也就收紧了住房贷款的发放。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态度的变化,演变成为改变一线城市房价走势的拐点因素。进入2014年,一线城市房价进入罕见的滞涨期。
回到当前的情况,随着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提升,拖累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相比较之下,个人信贷业务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较好地发挥了盈利稳定器的作用,各大银行普遍把零售金融业务放在了经营转型的重点位置,加大了个人信贷投入力度。在此背景下,个人房贷自然也就成了香饽饽。社会普遍预期三四线城市放贷风险大,为此,加大对一二线城市房贷的投放成了唯一合理的选择。
在银行加大对房贷重视程度的同时,P2P平台“天才”地发明了首付贷,使购房者能够以一成首付购房,需求端被激发起来,房价上涨自然是水到渠成。
自2015年以来,一二线城市房价重回涨势,且涨势惊人,已经远远违背了国家让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初衷,出手整治也是可以想见的。今年以来,国家先是严查首付贷,现在又开始严查房贷违规发放情况,杀鸡儆猴的意味不言而喻。
不过,在对公贷款不景气、消费金融成为银行维持盈利水平的救命稻草的当下,银行对房贷的热情不会因政策的杀鸡儆猴而发生根本的改变。仅从信贷资金流向的角度看,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一二线城市仍会延续上涨的趋势,很难挡得住。■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