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我们都来做一点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050

[转载]英雄后传

$
0
0
原文地址:英雄后传作者:太行山2014

英雄后传

作者:立木斤山

 



陕甘宁一带男孩子的名字,多带一个字,石头娃、二娃子、栓娃子,这是好听些的,难听的还有叫毬娃子、鸡娃子的。当年,兵团一师叫娃子的人就特别多。要说这支部队的特色,我看,娃子多就是特色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批热血青年都投奔了这支部队,英雄部队自然就有吸引力;英雄部队出的英雄自然就多。

常守娃,一听名字就知道个是陕甘宁,有半胸膛军功章。因为他在战斗中被炮弹爆炸声震坏了耳朵,不仅听力很差,而且吐辞不清,说起话来总像牙齿咬着舌头,发不出几个正音来,这很可能影响了他的进步,部队一进疆,就从战斗系列调出来,安排在二军五师八一子弟学校当理发员。

那时候部队子弟学校的孩子,一律享受正排级军官的待遇,那可真正是祖国的花朵。军人在路上和八一子弟学校的学生相遇,必须立正敬礼,然后才能过去;任何人都不许训斥学生,这是军纪。有胆敢打骂孩子的,统统军法从事,关禁闭,做检查,连父母也不例外。师参谋长说:他们是未来的将军,你也敢骂吗?吃了豹子胆了!

常守娃守着这群娃娃,就像天天陪伴着将军,觉得脸上有光,整天乐呵呵的,说:我们流血打仗,死了多少人,不就是为了这些娃吗!这句话写起来方便,常守娃当初说起来可费了不小劲,每说一次,都得一分钟时间才能说完。

每当遇上个规模大些的军民集会,八一子弟学校的队伍总是最亮丽的队伍。男孩子一律和平头,白衬衫,蓝短裤,白球鞋;女孩子统统童话头,花蝶结,白衬衫,蓝裙子,白球鞋。鲜艳的红领巾,校旗、队旗、鼓号队,队伍所到之处,百姓夹道鼓掌,部队持枪敬礼。大会主席台前最显眼的位置一定是八一子弟学校的。集会回来,校长总结,一定会捎带着表扬一下常守娃,学生仪容整齐、精神,理发员老常是操了心的

这时,常守娃心里热乎乎的,这些娃娃真给我长脸,在他眼里,什么花朵也比不上他的这些娃娃美丽。孩子们上课了,没有人理发,他便满校园转圈,看到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就随手收拾收拾。有时候也躲在教室窗外听老师上课,由于他耳朵背,老师讲了些什么大部分都没听清。有一天不知何故,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大发脾气,训斥一个学生,声音很大,直到把那个学生训哭了,才勉强罢休。不巧这事偏偏被常守娃碰上。那个孩子没哭时,老常还能忍受,到那孩子一哭,他是再也忍不住了,恨不得冲进教室去救了那孩子。幸亏在部队多年,到底组织纪律观念很强,带着一脸怒容,转身离开窗口,直奔校长办公室。

校长虽是晚几年入的伍,到底也是军人出身,和常守娃还算好沟通。他耐着性子听完,其间给常守娃倒了好几次开水。

祖国的花朵、朵,就、就、就这样训、训吗!

学生有了错误,老师是应该批评的。

娃娃也、也有错误?娃娃都哭了,你、你不心痛?

老师的教育方法有缺点,我可以去批评,你不能发火。

我们流、流血、牺牲了那、那么多人,都是为了这、这些孩子……可、可是……我把这、这些娃娃捧、捧在、在心口上,人、人家把他踩、踩、踩到脚底、底下,能不、不心痛吗!

老常,我知道了,这事交给我,你放心。

事后,常守娃专门为那个学生买了水果糖,把那个学生叫到理发室,好言好语地哄笑了,才放他出去。老常自己却还喃喃地嘀咕:我娃受委屈了!

部队转业,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后,五师变成了农一师,所属八一子弟学校改名农一师子女学校,后来随着规模扩大升级,又改称农一师中学。校长、主任都换了几茬了,常守娃依然当该校的理发员。

一九六四年盛夏的一天下午,一个老头儿转进了学校的伙房,只见他青布对襟裤褂,千层底黑布鞋,秃顶,腋下夹着顶麦秆编的宽沿草帽,虽是地道农民打扮,却不拘不俗,大模大样,东摸摸西看看,像是这儿的老熟人,弄得炊事员不明不白,以为他口渴了,想找个家什舀水喝。

哎!老头儿,喝水吗?瓢在那儿。炊事员手忙着,用下巴指了指。老头儿了一声,拿起瓢来喝了半瓢凉水,道声谢了,转身走出伙房。正走着,迎面遇上常守娃。不遇则罢,这一遇又留下一段佳话。原来常守娃远远看见这老头儿有些眼熟,便迎上去想认个究竟,一步步走近,不禁大喜过望,原来是老旅长。在战火中烧出来的那份感情,永远是刻骨铭心的。

常守娃两步赶到面前,立正、敬礼,司令员、好!那老头儿正是王震,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部长。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首长都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地,总是先看看伙房。民以食为天嘛,不光说在嘴里,还要看在眼里,更要挂在心上。

王震的记性极好,脱口喊出守娃子!拉住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身上的零件都还齐全,好!好!

“……”

现在干什么工作?

给、给娃娃们理、理发,理、理发员。

好好好!成家了没有?

成、成了。

哪里的?河南的还是四川的?

湖南的。

呵!你小子不简单,那是配备给团职以上干部的,你咋摊上了?

是师、师长给、给拉的线线。

有孩子了?几个?

有,是双双。

守娃子,你真有福气,我们驻疆部队就福气了你!

托、托毛主、主席的福。

这就对了,觉悟高!好!

一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士兵,既立了功,又保全了身体零件,还成了家,立了业,养了娃,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福气的呢?新疆不像内地,无论城乡,妇女都多。内地部队一进城,纷纷换老婆。新疆的驻军,无论是原国军的,还是共军的,基本上都是王老五王老五你不懂,那也是陕甘宁边区的方言,有人说是晋察冀解放区的方言,总之是部队上对那些年龄大了,还没有娶媳妇儿的人的谑称。

几十万王老五,你这个司令是咋当的!当然了,这也怪不得王震,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打心底里为此事着急。自新疆大局基本稳定后,王震就为驻疆几十万官兵的婚姻问题操劳。一九五二年,他亲自到湖南去招了一批女兵,这便是上文说到的——配备给团职以上干部的女兵,不是团职干部是不许动她们脑筋的。这当然没有文件,只是口头精神,全军都知道,却查无实据。

一九五三年,又到山东招了一批女兵,是配备营连排干部的。其实,无论湖南女兵还是山东女兵,都有嫌干部年龄过大,长得又老,更不用说多有伤残甚而零件不全者,普通战士中也有色胆包天、敢犯纪律,眉来眼去、终成眷属的。一九五四年又打听到山东有大量寡妇,这些寡妇大部分又都是烈士遗孀,王震又动了恻隐之心,便到山东去又慰问又动员,组织了一大批山东妇女进疆,这批妇女虽不是军人,但都安排到各个部队,用意是显而易见的。

其后五十年代中期进疆的河南青年农民、六十年代进疆的上海青年,都是女生多,男生少。男女比例大约是四比六。社会上有说兵团怪话的,说什么兵团有三怪:耕田,人比牛犁得还要快;伙食,顿顿清水煮白菜;婚姻,大姑娘对内不对外。还有更难听的,说兵团实行婚姻供给制,按职分配。空穴来风,倒也不全是无中生有。

光阴荏苒,静极思动。文化大革命文斗转为武斗,一时天下大乱。学校是红卫兵的发源地,武斗更是首当其冲。农一师中学两派红卫兵各占半壁校园,教室、房顶都成了武斗工事,酝酿已久的一场武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时间弓矢互射,砖石横飞,双方的高音喇叭互攻对骂,言辞激烈。为防止事态扩大,以免延及社会,当地驻军先是出面调停,见调停无效,便对该校四围实行军事戒严,严禁外部人员介入,意在釜底抽薪,等其油干灯灭。

殊不知当时的红卫兵确实学了不少毛泽东思想,什么持久战,麻雀战,声东击西,虚张声势,诸般战术样样来得。更兼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思想准备,仗打得虽苦,战斗热情却丝毫未减。白天对攻不息,夜里小分队骚扰,《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各种战法都一一地搬来实践,不曾想到的是,武斗第三天,战场上突然出现了爆炸声,一派红卫兵已自制出手榴弹,用大弹弓将手榴弹射向了对方阵地。武斗非但没有油干灯灭,反而越战越烈,升级了!当时唯一能出面维持的军方,一时也没了办法。

自从文革开始以来,常守娃不能在校园里转了,有一种莫名的痛苦折磨着他的心。整日是风声雨声喇叭声,声声刺耳;往事后事眼前事,事事揪心!眼见得武斗升级,哪一派的娃娃都是祖国的花朵,伤了哪一个都心痛啊!娃娃们啊,你们到底是为了啥要这么价打!他再也坐不住了,穿起自己土黄布的那套老军装,那件军装的左胸上挂了好几枚军功章。定了定神,拿了一把椅子,毅然走上了弹石横飞的操场。

常守娃的突然出现,使两派红卫兵都吃了一惊,只见他从容地走到操场中央,放下椅子,双手合成个喇叭喊:

孩子们!别打了。果然战声渐稀。

孩子们,听、听叔叔的话,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花朵、不能打。你们,答应我,不打了,好吧!常守娃喊完话,稳稳地往椅子上一坐,一动不动。两边的攻击竟然也就停了下来,乱了三四天的校园,一时格外安静。到黄昏,一只麻雀飞来,落在校园的杨树上,啁啾一声,又飞走了。夕阳的余晖照着常守娃,俨然一座铜铸的老兵塑像。

一个红卫兵小将端了一碗水,低头走到常守娃身边:常叔叔,我们不打了,你喝口水吧。

“……”常守娃接过碗,抚摸着孩子稚嫩的肩膀,嘴唇哆嗦了好久,也没说出话来。

 

来源:zg81cn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050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