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来源:2016年01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习近平: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极其清晰地阐明了中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那就是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西方一些国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GDP发展,也就是其背后的摆脱“滞胀”困境,让垄断资本的红利回升。因此,不同的目的就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理论与做法。
对此,许多负责任的官员和学者对只跟着供给学派的屁股跑而歪曲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现象给予了评击。
譬如深圳等地以去房地产库存的名义,把房市高杠杆发挥到了极致。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指出,如果听任当前一些地方的房市高杠杆,将会是另一场金融灾难。(来源:2016-3-8华尔街见闻《黄奇帆:听任房地产高杠杆将是一场金融灾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也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创新,与西方供给学派有根本区别,后者兴起的基本背景是西方国家深陷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潭。”(来源:2015-11-20 中国广播网《高层十天四提“供给侧” 和你啥关系?》)
然而,在中国不少政府机构、经济学界与媒体里,大讲西方供给学派理论,照搬美国里根、英国撒切尔夫人和德国科尔政私有化国企、控制劳动力之类的做法的声音和冲动比比皆是,令人忧虑。
中国证券网《美国人和英国人是怎么搞供给侧改革的?》鼓吹:“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通胀率高达13.5%、失业率达7.2%,而经济增长率仅-0.2%,深陷“滞胀”泥淖。同时美国经济也存在税率过高、限制进入、价格管制等诸多结构性问题。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最高达70%,企业所得税率高达46%,抑制了私人部门投资和生产的热情。(按:满足私有资本的需要)……70-80 年代的英国同样陷入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泥淖,零售价格同比一度飙至25%,GDP 增速出现负增长。同时英国也面临工会力量庞大、国企过多、政府干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撒切尔强推改革,国企私有化增效。”
《任泽平:过去德国人搞了供给侧改革后来股市飞了》就鼓吹:“德国在1966年增速换挡前后曾面临需求侧刺激和供给侧改革的试错及抉择,1982-1989年科尔政府转向供给侧改革,奠定了长期竞争力之基。……1982年,科尔政府上台后提出了“多市场、少国家”的偏向供给侧的经济政策,采取了六个方面的行动:(1)整顿财政,削减社会福利,压缩政府开支。(2)实施减税。(3)帮助企业控制劳动力、能耗等成本的增长。(4)推进联邦资产的私有化。(5)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收缩部门”和“停滞部门”进行“有秩序的适应”,对有战略需求的部门进行“有目的的保存”,对新兴产业进行“有远见的塑形”。(6)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保证币值稳定。德国的供给侧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2016年03月01日财新网《广东出清僵尸国企财政补贴职工安置》披露:“广东省拟定的时间表为: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其中,到2016年底,国有“僵尸企业”中,2333户关停企业全部出清”……。”对此,中华网网友质疑:“中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宪法》都明确说了。大卖国企的做法,不是与《宪法》对着干吗?”网友86176158说:“不能由国务院来决定国有经济的去留,应该由全国人大表决执行!习总,请限制国务院那帮人额无边的权利!”
《2016两会人大代表建议修改劳动合同法》披露: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劳动合同法的确是有毛病,在企业和雇员方面保护的程度是不平衡的……”明显是在照搬德国帮助企业控制劳动力的招数,以提高资本盈利率。
这些差强人意的一面,人大代表应当不负人民的重托,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努力给予匡正。
当然,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符合人民利益的创新也并不少见。问题就在于,不但要积累经验,经济学术界还应当加速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的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理论创新。
譬如,李总理力推与巴西的产能合作。这是很好的探索。
有识之士还呼吁,去产能应以企业为主角,不能政府唱主角。2016年03月07日中国新闻网《企业家代表问诊去产能:熬过“寒冬”的必经之路》:“解决产能过剩是当务之急,但我们要平衡好去产能和资源开发的关系。”全国人大代表、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历建议,京津冀、珠三角、川渝等不同区域去产能的要求不一样,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主动减产就是为了调结构,把资源做精。’唐历指出,去产能的另一个方法是将产业链延长,进行深加工。‘攀钢早已把注意力从扩大钒钛产能转为提高钒钛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延长产业链上面,特别是钒钛产业的技术开发。’”——国企改革,自主经营,摆脱官僚控制才是结症所在。
四川日报《去产能,不是只做“减法”》:“记者:去产能,企业可以做哪些尝试?唐历:不能简单地“一关了之”。关了又做什么呢?全部转去做非钢的话,是不是又会引起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所以不同地域、不同企业应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不能都做“减法”。从攀钢的情况来讲,主要还是结构调整,一是调产品结构,退出部分中低端产能,把攀钢具有比较优势的高铁钢轨、重载钢轨,以及钒钛新材料等做强;二是要从提供原材料,到提供从研发、设计到产品、服务的整套解决方案。我们已经成立了一家针对汽车的应用研究中心,今后不仅是卖钢材,更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整个研发生产环节,提高用户黏性和产品附加值。赵相革:我倒觉得可以换个思路来看,不一定是怎么“去”的问题。我们经过几轮的技改,现在的装备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和江浙地区的同类型企业比,我们亏损的一大原因,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不够。我强烈建议成立一个本土水泥协会,形成“协会主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动”的参与机制,四川企业集体闯市场、一起抗风险,成功率会更高。”——不能一个政府出卖国企了之。私有化国企一直是官僚的心结,国际垄断资本的基本诉求。
总之,前十年的“四万亿”吹起来的房地产泡沫制造了房产的巨额库存,制造了建筑钢材、水泥、玻璃的大量产能过剩。如今怎能一股脑地推给国企,称之为“僵尸企业”,将其当为罪魁祸首而一卖了之呢?哪能官僚自己作孽,却罪加国企,趁机私有化肥己呢?可见,一些人乘机照搬供给学派的理论和美国、英国。德国的作为为自己张目,其目的无非还是维护官僚资本与国际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趁机彻底消灭中国国企这个天敌,保护自己的独霸地位,继续血肉百姓而已。
因此,国人应当牢牢把握党中央的“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方针,紧扣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排除干扰,健康有效地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造福人民。而不是造福官僚资本与国际垄断资本。为此,中国经济学界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理论创新必须紧跟,目前是严重滞后了。甘当西方理论的徒子徒孙是没有出路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wyzxwk0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