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董键:中国是否该重新估价自己的目标?作者:国际关系学者郑文明
中国是否
该重新估价自己的目标?
作者:董键
组编:郑文明
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否比改革之初更多、更复杂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央政府下决心要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实现“全面小康”,这仅仅是个回应当初承诺的问题,却面临着失去目标的尴尬,因为中国社会早就变了模样,社会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很难说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即使那七千万贫困人口现在就发钱达到小康的水平,也很难激起人们的兴奋,更不要说感激。与其像堂吉诃德般顽强地与风车斗争,不如清醒过来,重新估价目标,寻找新的目标,才有可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及早解决中国社会与环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有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问题阻碍对当前问题的认知。一个问题是从邓小平同志开始的用钱数来规定“小康”和“中等发达”等等说法的习惯,另一个问题是喝了迷魂汤似得对市场经济的迷信。第二个问题还曾经经过辩论,而第一个问题似乎连辩论的过程都省略了,在大家闷声发大财的氛围里,稀里糊涂地默认了——当然,也许大家心里明白,辩论这个问题没有多少意思,而且还要冒着政治风险,何苦呢?不过,对于当做国家战略的问题,不辩终于是不行的,否则,出了问题找不到原因,不是很危险的吗?对于市场经济问题,现在政府是把它当做“复兴”的法宝,虽然可能还有点疑惑是否只当做手段,但事实上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已经在政府的“膜拜”和“保驾护航”下侵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照此下去,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走向一个市场社会是无疑的了。然而,市场经济本身与社会达到什么目标是没有关系的,它不保证GDP的高速增长,也不保证股市不波动,而这二者却是在中国政府的想象中与中国能否达到“小康”或者“发达”关系重大,这其中的矛盾没有调和的途径。因此,当GDP增速下降的时候,或者股市等金融市场波动的时候,就必然牵扯政府的神经,于是,各种临时的应急措施出台了,“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的治理,导致问题只见增多,没有减少,这时候,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谁还会把“小康”等目标当成一个事呢?况且“小康”或者“全面小康”本身含义不清,大家能参考的还是钱数,这个东西与社会存在的问题和要解决的矛盾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也就是说,钱数达到某个数值时不能标志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和谐的程度。因此,“小康”或者“全面小康”这个提法已经不再是恰当的目标,中国需要另找新的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看,固守“小康”或者“全面小康”会延误中国解决自身面临严重问题的时机。概括地讲,一个是两极分化问题,一个是资源环境枯竭的问题。没有哪位高人肯定地说“市场经济可以解决两极分化问题”,两极分化是公认的市场经济的“不治之症”;也没有哪位高人保证说“市场经济可以解决资源环境枯竭的问题”,事实上,鼓励消费,刺激消费,扩大消费,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那些举出“排放权交易”的人自己都不相信这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法宝,那些能想出“碳汇交易”的人也只是“死马当做活马医”,没有哪个政府认为这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力措施。至于宣扬说“市场经济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更是个无厘头的说法,它与资源节约和污染排放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排除政府在一些人的忽悠下投入巨资研究修补市场经济漏洞的各种措施,但是,连最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没有办法,他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留给发展中国家,自身少污染点而已。一句话,把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幸福托付给一种先验的意识形态,是值得商榷的冒险行为。
解决中国种种问题的另一种可靠的选择是:把消费降下来。
这个提法比拔高消费,肯定受到更大的阻力。
但这是不二选择。不仅因为现实的资源环境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程度,成了硬约束,而且降低消费符合世界潮流,如果不是笼统地替代民众发言的话,民众的需求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的经济收入已经不是主要关注的对象,吃到干净的饭,喝到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不为安全和疾病过分担忧,是民众更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从社会生活的微观来看,过高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来自民众的不合理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重建人与生物圈的平衡,才是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不是盲目地扩大开放,尤其是不应该企图构建什么“和谐世界”甚至“世界大同”,而是解决自身不合理、不环保的生活方式问题。这个认识与所谓“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笼统而耸人的说法大异其趣,在这个市场经济全面统治地球才几十年就搞得凶险莫测的时代,在表面看来新的竞争与对抗似乎不可避免的时代,有人可能觉得新的战国时代来临了,“仁政”是歪理邪说,实力和武力的对抗需要富国强兵,怎么能停止经济增长和对市场的占领而专注于国内的小事呢?对于这个思想转变,在没有例子可以援引的情况下,确实不能肯定地回答。不过,事实比雄辩强,俗话说,当你不能改变世界时,你可以先改变自己,也许能赢得主动,起码可以赢得适应的机会。
要紧的不是固守先验的观念,也不能太在乎过去的许诺。当年国共合作抗日,红军脱下军装穿上国军的服装,多少人有抵触情绪啊!无论是对照宗旨,还是血海深仇,这个转变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历史证明这个没有先例的战略举措是对的,它为共产党赢得了新生的机会,才有后来的一切发展。眼下的中国比当年更有条件从容地实现这个战略转变,早认识早觉醒,早觉醒早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