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政策必须惠及农民工
作者:杨鲁军
如果说中国还有工人阶级,那这句话就太不接地气了——当下中国哪还有工人阶级?
现在只有根本不是什么领导阶级、却在社会最底层艰难打拼的农民工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工阶级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工人阶级是以城市市民的身份走上历史舞台的(虽然他们在本源上也来自农民),而农民工阶级是以农民身份进入城市打工、是生活在城市最边缘最底层的外来族——农民工这个概念,再精准不过地描绘了这一庞大群体的身份和职业特征:农民身份的工人!
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中国特色”。毫无疑问,农民工以其低廉的工资成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任何包括住房、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费用)、以及超越生理限度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撑起了“中国模式”的高速增长和花样繁荣……
虽然他们当中不乏孤零的成功者,但整体而言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准和生存状况与他们的巨大付出实在太不匹配和对称了——他们至少还处于马克思所讲的“相对贫困化”!我们不知道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究竟身在何处,如是指农民工阶级,则从他们的实际状况而言,领导阶级一说不啻空穴来风、等如笑话。如是指已经不在工业制造业一线岗位上的传统工人阶级,这个阶级实际已分解分化、黯然消失了,以传统工人阶级最强大最具代表性的上海为例,除极少数人当官做管理者之外,大部分人下岗了、退休了,转向开出租车和做保安的不少,当然也有许多人干脆啥也不干、靠动拆迁补偿发财、靠出租第二套以上房子为生,搓麻跳舞敲背……。
如今的大城市,除了脸上像刻了字、一眼便能识别的农民工,哪还有工人阶级。农民工不光成了现代工人(你去上海最大造船基地长兴岛上转一转,几十万造船大军非农民工莫属,第二艘航母亦正由农民工打造),农民工实际上已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保姆、清洁工、环卫、物流、运输、服务业,脏活、累活、差活,凡城市人不愿干、没人干的活,统统由农民工干。
我赞同农民工现象是中国将几亿农民从农田里解放出来、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无论你承认与否,农民工实质上就是今日之工人,不光是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工人,还是城市服务业的底基和最大就业者,实际上他们早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从一开始就一直无法获得城市的身份认同和市民待遇,亦即他们永做不了真正的城里人。
依我看来这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阶层不平等和阶层歧视,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第一代农民工步入中老年,一方面虽然他们不服老设法吃保健品强身、将白发染黑希望延长打工年龄多赚钱,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并正继续被自然淘汰、被逼上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障的黯淡的老年生活(有很多人不可能再回农村了,他们将成为城市边缘和底层苟延残喘的赤贫者及其后代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他们的后代成长于开放年代及互联网社会,随着人权意识平等意识的空前觉醒和西方政治与文化日益深入的影响,农二代农三代不可能再愿意象父辈般接受这种巨大的不平等和歧视,他们向往而且必须过上温饱有余且有基本社会保障、有体面有尊严的新生活,他们躁动不安和充满憧憬的心在城市打拼和市民歧视的巨大压力下极易发生挤撞扭曲。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承受之重——低廉劳工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一代农民工同时亦是未来中国社会充满危险和变数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舟”,首先是城市(安全),最终是政权。
令人忧虑的是,一些高层在此问题上的认识却是竭泽而渔、我任期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几天前楼继伟财长在清华大学说,为避免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让农民失去土地,逼农民进城做农民工,以解现有工资条件下的工业“用工荒”。楼的言论让我吃惊,不是用时代的眼光、以人权的立场、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提升新一代农民工的工薪收入、生活水准及建立必要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而是用近乎黑道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野蛮而血腥的做法,让其失地断其退路强逼他们接受不人道不合理的用工条件,欲续演通过残酷剥削和压榨农民工群体用他们的血汗炼成“中国模式”的辉煌……
我们由衷希望各项良好的政策真正落地,将农民工正式确立为有城市身份认同和社会保障的工人阶层,统筹城乡关系,彻底解决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工人身份模糊、地位尴尬、生活困苦的历史与现实难题。倘如此,则农民工幸甚,国家幸甚!
来源:中国将军政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