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我们需要一个向三农倾斜的政策!
改革开放快四十年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难以计数的二线城市变成了颜值堪比甚至超过东京纽约巴黎伦敦香港的国际都市。而这光绚的背后是土地的牺牲,是农民的牺牲。我们的父老乡亲对改革开放贡献最大,牺牲最多而收益最少,他们的一些至今贫穷依然。习总,你离农民最近,也最了解农民的甘苦,作为国家经济基石的基石,是该向三农政策性倾斜的时候!
中国高校生十年增三倍贫困农村生入学后仍艰难
- 2015年09月22日,吉林长春,吉林大学2015年新生开学典礼。 蒋盛松/视觉中国
【财新网】(实习记者罗瑞垚)在校生规模居世界首位、高校数量名列世界第二,高校录取人数年均增长率达10.7%,中西部高校数量自2000年起增加了1.5倍——教育部评估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数量上的“大跨越”,但是“各种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专家建议,应降低规模增长速度,重点推进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
12月4日,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中期评估的高等教育专题评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后发外生赶超”中已实现了规模扩张,但还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凸显、科研的社会需求导向不足、管理和评价体系待完善等诸多困难。
据高等教育评估组组长、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邬大光介绍,高等教育评估的多项指标均呈连年上升态势:2000年至2014年,中国高校录取率由59%提高到了74.33%,录取人数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0.7%;平均每10万人口中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增幅超过3倍,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城镇人口的比例,从12.86%提高到了61.62%。此外,中国高校教职工总数、具有硕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等也呈上升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以3559万人的在校生数量高居世界首位,以2824所的高校数量名列世界第二;中国高校的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完成了《纲要》要求的2015年达36%的阶段性目标。
面临高校类型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是近年来改革的重点。11月16日,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行了具体部署。据邬大光介绍,截至2014年,有178所地方高校加入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此外,2014年评估合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已全部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
报告还显示,从2000年到2014年,中西部高校的数量由544所增长到1363所,增加了1.5倍,目前占全国的53.9%;中西部的高校在读学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占全国的比例均过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高考录取率差距,也从2007年的17个百分点降至6个百分点。
但报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数大,目前各种“各种结构性矛盾”仍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为此,报告建议高等教育规模应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招生的增量还需继续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
报告还建议,应该改变传统东部─中西部的区域资源配置划分办法,“从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需求”,重新考虑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布点。
帮扶贫困生上大学 入学和毕业后同样重要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纲要》中提出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报告对“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等相关政策从2012年-2014年的实施情况也进行了评估。此项评估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任组长。
报告显示,自《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自2012年起实施了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的“国家专项计划”,2014年的招生规模达到了5万名,实施区域覆盖了全国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南、甘肃等10省区,招生学校覆盖所有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高校及其他地方重点高校。
2014年,又增设“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符合条件的高校,须拿出本科招生规模2%至3%的名额招收农村学生。
报告认为,“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的政策刚性强,实施难度小,因此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推进,“是对招生计划影响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重点高校招收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人数达到了6.9万人,3年内年共招收农村学生18.3万名。在“211工程”、“985工程”等高校的新生中,每万名学生中的农村学生人数比2013年分别增加200人和220人。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招收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从2012年的30人增加到2014年的320人;复旦大学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比例也从2012年的10.3%提高到2014年的18.8%。
但报告也指出,现行政策举措在短期内看是“适当且高效”的,但其长效机制还有待完善。丁仲礼认为,应该从上大学前、大学期间和毕业后三个环节完善工作。
“毋庸讳言,我国许多省市,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间的配置很不均衡,即使在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别也非常明显。”丁仲礼说,“如果国家不能下大力气,尽快改变这个现状,要想实现‘让更多贫困地区农村孩子上好大学’的愿望,是会有困难的。”
但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较为漫长,丁仲礼建议考虑制定政策,来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优秀中学生进行特殊帮扶。
另外,丁仲礼还建议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奖助学金的倾斜等方式,缓解农村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不利境遇。据他了解,因基础相对薄弱,在某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系,农村贫困地区专项录取学生,成绩普遍处在中等偏下水平,“部分学生甚至处在学不下去的边缘”。
丁仲礼还指出,更重要也更不可或缺的支持,应该在农村学生毕业后。“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大学,其本身不应该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为这些地区的发展进步、为更多家庭的脱贫致富而培养建设型人才。”他建议,政府和学校应关注这些学生的去向问题,地方政府也尽量为愿意回乡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
单一化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尚待重构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治理结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邬大光指出,“‘管评办’分离是高等教育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邬大光说,自2010年以来,教育部共取消、下放、转移了85项职责;2013年,仅广东省教育厅就下放了85%的针对高校的行政审批权。在简化行政管理的同时,还积极推进高校强化内部治理结构,截至2015年4月,已有62所普通高校的章程被教育部核准,“基本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
但报告也指出,目前“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统筹不足,内部质量保障深层文化缺失”,其“科学性、有效性仍不足”。在教育部下发引导高校转型的文件时,就有学者指出,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本身存在问题,使“引导”和“扩大自主权”之间存在矛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认为,“如果体制灵活了,职业教育应用型大学有更多自主性。它们怎么发展就是它们的事,由政府来讲它们需要怎么转型,就是不必要的干预。”
报告建议,“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政府评价导向,培植第三方评价机构,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高校在英国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等排行榜上所处位置均逐年靠前;但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也曾提醒,仅关注排名,“跟着指标走”,可能会使高校的办学方式日渐趋同。
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避免同质化,11月份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中已经提出了建立“按绩效拨款”机制,以“引导中央高校合理调整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结构”。■
(财新记者石睿、盛梦露对此文亦有贡献)
推荐阅读
- 12.04
- 12.02
- 12.01
- 11.28
- 12.03
- 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