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晚年严重错误”之说
毛主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正确指挥者,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让中国人民摘下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结束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遭受世界列强欺侮的局面。朝鲜战争和1969年的越南战争,彻底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使得美帝国主义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气焰受到极大地摧残和打击,美帝国主义在这两场战争中输得服服帖帖。从而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令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刮目相看。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人民公社……使得广大工农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工人副总理吴桂贤、农民副总理陈永贵就是当时工农当家作主的象征。在不卖家产的情况下,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艰难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一百多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业。可以说,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27年创下的业绩是无比辉煌的、是世界瞩目的。
至于毛主席的反对者攻击的“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三千万人”的说法不值一驳。因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人的总数没有超过五万万,按照老右们的说法推理,那就是在每十多人中就有一人饿死。我和当年健在的前辈谈及过此事,他们说,那时人民生活确实艰苦,但是每十人中就有一人饿死,纯粹是胡说八道,显然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建议老右们以后编造谎言还是先打一下草稿,以免丢人,因为这是小学生都能够计算的简单算术题,老右们却不会计算。
至于有人说文革是一场“浩劫”,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对于这一说法,我不加评论,只能让事实说话。
这里仅摘录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的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史以一个小小的工业生产基地为发端,这个工业生产基地甚至比比利时的还要小一些,当时,中国工业的人均产量不及比利时的工业产量的1/15。然而,是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的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的工业大国。
在毛泽东当政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如果从1952年算起则增长了12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49年以前中国重工业特别匮乏)。从1952年(当时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最高水平)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为止,尽管"大跃进"造成了工业生产的混乱,工业产量仍在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的百分比最大,当时工业增长率达平均每年18%,把中国的工业生产力翻了一番还不止。其后一些年里增长的速度尽管不稳定,但仍然很快。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
在这个令人惊异的高速工业化过程中有几个关键部门的数据或许值得一提。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还在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海船。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成了一个主要的核强国,完成了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另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农业也绝非如今被描绘的那样惨不可言。维克多。李皮特曾指出,毛泽东时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大大快于1868后至1912年日本明治年间备受称赞的成功的近代工业化时期。从1952年至7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净产量增长为平均每年2.5%,而1868年至1912年间日本工业化最强阶段的数字也只有1.7%。正如马克塞尔顿曾指出的:"1977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生产却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对于真正对中华民族有建设意义的毛主席时代特别是文革十年,他们视而不见,完全彻底地否定文革十年,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
现在我们一提到毛主席时期,一提到文革,就是贫穷落后,特别是文革十年,更是黑白巅倒,社会生产停滞,使整个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这些说法充斥着网络、报纸、电视、书本,甚至绝大部分的知名人士的演讲。但是,他们从来也没有给我们一个具体的数据。到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去查阅,十分遗憾,我们只能查看到1978年(含)之后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这很让人不解,既然大家都已经知道那个时期经济落后,而且政府也多次正式文件肯定那个时期经济落后,那统计局为什么不公布当年具体的经济数据呢?难道里面还有问题?
好在,我们还有一些其他方式可以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我这里不作多的评价,只列数据。
1、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说,“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一点九倍,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钢增长一点二倍,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长六点五倍,发电量增长两倍,化肥增长三点三倍,拖拉机增长五点二倍,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在这十年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千一百个大中型项目,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我国财政收支平衡,即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国内外反动派曾经断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定会破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事实已经给了他们有力的回答。”
2、有人觉得四届人大还在文革中,数据不一定客观,那咱们再来看另一篇文献。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代表中共中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十年来,……全国粮食产量一九七八年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一点七倍,棉花产量增长三点九倍。”“目前,全国工业企业达到三十五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三千二百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二十五倍。从我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一九五二年算起,到一九七八年,我国工业发展尽管有过几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仍然达到百分之十一点二。”(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大会的讲话)
值得注意的是,叶帅的讲话,是在毛主席去世,文革结束,两个“凡是”也被批倒之后。
3、如果觉得叶帅讲话离文革还近,那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权威材料,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面对从1952年至建国后三十年结束期间,几个关键部门的发展数据进行了列举。
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
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解放前我国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化肥和电力,现在农用拖拉机、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都加,用电量等于解放初全国发电量的七点五倍。一九八○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棉花增长一倍多。尽管人口增长过快,现在已近十亿,我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一九八○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商业收购商品总额由一百七十五亿元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亿元,增长十一点九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二百七十七亿元增加到二千一百四十亿元,增长六点七倍。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额,一九八○年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七点七倍。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九八○年,全国城乡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比一九五二年提高近一倍。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一九八○年,全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二亿零四百万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七倍。三十二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近九百万专门人才。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艺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4、我们还可以看一看改革开放十多年之后的中国统计年鉴。
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
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
生产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在纵向上与建国初期相比较,以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100%,可以看出,1976年的指数626.6%比1952年的指数增长了526.6个百分点。(《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7、50、33、444—447、364页。)
有必须提醒一点的是,以上说的增长,不是采用现在的GDP指标,而是少泡沫的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等。
当然,如果各位感兴趣,或者有方式与途径,可以了解国外一些独立机构对毛主席那个时代包括文革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研究。有些机构还会把毛主席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历史发展黄金进行对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世界数学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用高深的数学理论论证了1+1不等于2的数学命题,完成了世界数学界一直没有完成的数学难题,轰动了世界数学界,引起了世界数学界强烈反响。如果按照常人的思维,1+1不等于2是缪论,但是“哥德巴赫猜想”是摆在世界数学界的一道难题,是客观事实存在,只是没有人能够攀登上这一世界数学高峰。谁又能说数学家陈景润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是错误的?同理,社会科学也是一样,毛泽东思想就是毛主席对社会科学独特的见解,他所做的一切,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的那样,毛泽东的所作所为是超乎常人的想象、是超常理的发挥,是一般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基辛格例举了朝鲜战争、同时对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等事例。(见《基辛格论中国札记》)如果毛主席所作的一切,一般常人能够理解上去,那就不叫毛泽东思想,或许只能叫“集体的结晶”。
我现在的专业技术职称是一个中学高级教师,知识水平不高不低,凭我的知识水平,远远不及毛主席知识水平的十万分之一,所以,一个知识水平远远不及毛主席的人,哪里来的底气、资格评说伟人。毛主席是集思想、军事、哲学、文学、艺术、书法等等于一体的大家,中国有史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唯有的态度只有老老实实地向毛主席学习,带着虚心崇敬的心理,崇拜世纪伟人毛泽东。

